鲨鱼进化的悲歌:被其他霸主欺负亿万年的感觉,人类是不会懂的!( 二 )


为了追捕猎物 , 枝鲨还有着强力的龙骨 , 一只延伸到尾柄一侧和半月形的尾鳍 , 这种组合为枝鲨带来了高机动性 。 不过这个时期 , 海洋中的鱼类都在努力地进化 , 枝鲨这种体型和攻击强度就像今天河流中的普通鱼类一样 , 称不上什么威胁 。

同时期身长10米 , 覆盖鳞甲的盾皮鱼能够轻松的咬碎枝鲨 , 鲨鱼不过是它的日常食物来源罢了 。 好在枝鲨的高机动性能够有机会帮助它逃过一劫 。
到了石炭纪时期 , 鲨鱼迎来了一次“进化辐射” , 这个时期的鲨鱼种类和分枝开始变得多样 , 形态差异也明显增加 , 这种变化影响了鲨鱼的多个进化分支 , 并且快速适应环境 。

虎杖属下的淡水鲨鱼属 , 仙肯贝格虎耳是其主要的代表鲨鱼 。 这种鲨鱼生活在石炭纪时期一直到下二叠纪 , 以肉食为主 。 它的牙齿尖锐且较宽 , 没有锯齿状的齿缘 。 其发展出来的性二态差异使得雌性和雄性之间在牙齿形态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
该属鲨鱼性情残暴 , 甚至还会出现自相残杀、亲子残杀的现象 。 虎杖鲨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 , 是淡水流域及沼泽地区的顶级捕食者 , 除了一种叫做“三头鱼”的异棘鲨属 , 三头鱼则是虎杖鲨的捕食者 。

本来虎杖鲨应该能够很好地顺着生物进化发展下去 , 不幸的是 , 在石炭纪的小型灭绝期之间 , 这类鲨鱼便神秘地消亡了 。 科学家推测是由于大气中的含氧量下降导致生态链发生一定程度的崩溃 , 导致了这类鲨鱼的食物来源消亡 。
石炭纪由于生物辐射的影响 , 鲨鱼种属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外形面貌 。 其中最奇怪的可能要属螳螂科下的“阿克莫尼斯蒂安”属的鲨鱼 。

这种鲨鱼的已知历史材料很少 , 之所以会被提及到是因为它的外形实在太奇怪 。 整体以背部上方的第一节背鳍为主要特征 , 从顶端向外辐射的长而细的钙化管组成 , 其后背表面覆盖着多达九排阔大的真皮细齿带 。 整体大致呈三角形 , 大部分脊柱被结缔组织覆盖 , 可能是用来锚定第一背鳍的 。
拥有这种结构的鲨鱼和它的同类相比 , 简直就是异端的存在 , 因为如此大的背鳍不可能用来快速移动 。 因为这会在游泳的同时产生相当大的阻力 , 同时这对它们撕咬猎物也没有任何帮助 。

科学家推测这部分背鳍很有可能是鲨鱼演化出性二态后 , 用来作为求偶展示而出现 , 除此之外这部分坚硬的背鳍用作防御还是有着挺不错的效果 。 毕竟在石炭纪时期有着相当多的海洋捕食者会捕食这些小型鲨鱼 。
另外同时期的还有一种叫做“鹧鸪”的小型鲨鱼 , 它的体型大约只有25~30厘米长 , 和今天的侏儒龙鲨差不多 。 这种鲨鱼最明显的特征是雄性头部上方会有一根向前弯曲的鳍刺 , 高度两性异化是鲨鱼作为性二态化演变的重要证据 。

鲨鱼到了这个时期好不容易发展出了庞大的分支 , 结果到了二叠纪 , 差点就没了 。 二叠纪时期的大灭绝事件以90%~95%海洋生物以及70%陆地生物灭绝开始 , 一直到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 。
这个期间很少有物种存活下来 , 鲨鱼是极少数幸运儿中的一个 。 但是鲨鱼的软骨结构使得它们的化石难以保存下来 , 因此科学家也很难推测出鲨鱼是通过什么方式存活下来的 。 不过可以肯定地是 , 棘皮动物和一些科属发展出来的庞大分支可能其关键部分 。

经历了侏罗纪 , 终于来到了白垩纪 , 现在是1.45亿年前 。 幸存下来的鲨鱼在亿万年的演化里又出现了许多分支 , 白垩纪初期的鲨鱼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捕食能力了 。
这个时期的角鲨是鲨鱼的主要代表之一 , 角鲨体型中等 , 一般在2米左右 , 最大记录为5米 。 身体的整体形态和现代灰礁鲨相似 , 牙齿的形状与虎鲨吻合度非常高 。 角鲨牙齿数量众多 , 有弯曲的牙冠 , 边缘附带锯齿 。

角鲨的捕食方式通常在沿海区域 , 通过对落单或者靠近水域的猎物进行突然的捕杀 , 在其生活区域的化石区甚至还发现了一些翼龙尸体 , 这足以证明角鲨高超的捕食能力 。

可是 , 即便是这样 , 角鲨还是不能够站在食物链的高处 。 海洋中的蛇颈龙、鱼龙、沧龙都是其各自海域的绝对霸主 。 特别是沧龙这种攻击性极高 , 体型硕大的恐龙 , 就连蛇颈龙都是它的捕食对象 。 鲨鱼在这种霸主面前都是食物 , 能够活下来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

白垩纪时期还有一种弓形鲨鱼属的鲨鱼体型庞大 , 能够成长至10米 。 这类鲨鱼的进食方式和其他鲨鱼不同 , 它有着非常强力的颚骨 , 里面布满了密集的锯齿 , 能够通过强力的碾压去碾碎猎物 , 比如贝蛤一类的生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