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式|冬奥焰火,是“天空魔法师”制造的“中式浪漫”

采访人员刘芳洲、余春生
【闭幕式|冬奥焰火,是“天空魔法师”制造的“中式浪漫”】2月20日 , 在一场绚烂的焰火表演之后 , 2022年冬奥会正式落下帷幕 。 立式“五环”与卧式“五环”寓意着“双奥之城” , “天下一家”“ONE FAMILY”写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主题 , 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与开幕式上的“迎客松”焰火前后呼应 , 在鸟巢上方尽情绽放着奥运的魅力 。
“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 无数网友为开闭幕式的焰火表演感动不已 , 在社交平台上记录激动的心情 。 而在鸟巢的下方 , 有一支来自湖南的烟花技术团队 , 抬头仰望着亲手安装的烟花顺利绽放 , 那是他们在天空中展示的“魔法” 。
100余次的调试与90秒的高光
奥运圣火缓缓熄灭 , “五环”烟花腾空而起 , 冬奥会闭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时长为90秒 , 而在此之前的技术调试却多达100余次 。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服务保障指挥部焰火保障组技术负责人刘勇章 , 来自湖南浏阳东信烟花集团 。 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烟花燃放作业中 , 他参与了产品生产设计、实验设计、投入生产到烟花燃放的整个过程 。
“我们前后总共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 , 前期做的是产品的试验 。 ”刘勇章说 , “所有的特效产品都不是单个研发产品 , 而是要将研发产品组合起来 。 ”
组合意味着难度翻倍 。 不仅所有产品的效果都要在理想的设计范围之内 , 还要设计一套可以成功呈现特效的燃放装置 。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 我们通过3D模拟把研发的参数加进去 , 再根据模拟演示的情况做整个烟花燃放装置 。 ”刘勇章说 , 因为特效烟花燃放涉及的技术要求非常细致 , 团队前后调试了上百次 , 直到开幕式的前一个月还在慢慢地测试 , 改进烟花的不足之处 。
备受瞩目的“迎客松” , 就是这样一点点“打磨”出来的作品 。 因为“迎客松”的松针向上生长 , 而焰火爆炸时则包含上下两个方向的烟花 , 为了使其在空中完美形成图案 , 刘勇章的团队下了不少功夫 。
“对于‘迎客松’产品 , 要在哪一个范围面积开爆 , 上空的发射时间是多少 , 我们都经过了反复的试验去调整 , 有些还是通过机器设备测出来的 。 ”刘勇章说 。
不仅造型别致且饱含文化寓意 ,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烟花更是将“简约”与“环保”做到了极致 。
2月20日 ,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开闭幕式的烟花加起来都没有2008年奥运会使用的十分之一 。 对此 , 刘勇章也深有感触 。
“这一次不像以往燃放很多的烟花 , 来烘托氛围 。 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焰火表演更多的是以画面的形式来展现 , 除了烘托氛围之外 , 还包含了文化方面的内容 。 ”
刘勇章还介绍道 , 开闭幕式上燃放的所有烟花 , 都是通过工艺和材料的调整 , 做到了无纸化 , 燃放过后不会产生纸屑 , 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
南方人的“浴雪奋战”
在冬奥会开幕前的一个月 , 刘勇章带着100多人的安装团队到达北京 , 开始进行燃放装置的安装调试 。 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来自湖南 , 除了要在鸟巢顶部的复杂钢架上高空作业 , 他们还要在北方的大雪中“浴雪奋战” 。
“第一次预演的时候刚好下大雪 , 整个鸟巢顶部钢梁上基本全部被雪覆盖 , 上面都是滑的 , 我们只能在上面趴着、摸索着走 。 ”刘勇章说 。
鸟巢顶部的钢梁倾斜角度不同 , 有的甚至比较陡 。 “站都站不稳 , 还要拿着产品、带着设备上去安装” , 一名安装组成员说 , “北京的雪不像南方 , 落地不会马上就化 , 在上面待一小会儿 , 我们身上都落满了雪 , 像‘雪人’一样 。 ”
鸟巢顶部的钢梁上形状不规则 , 且较为狭窄 , 宽度基本在一米之内 , 而几乎所有的特效烟花产品都要在钢梁上选择点位去布置 。
“所有的方位角度全靠自己在电脑上模拟测算出来之后 , 再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还原 。 ”刘勇章说 , 这成了保证烟花效果的最大难点 。 “比如说一串英文字母出来 , 要保证它的间距间隔一致 , 不能有交叉 , 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 ”
震撼人心的“ONE WORLD”和“ONE FAMILY”字幕烟花 , 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布置安装了出来 。 据刘勇章介绍 , 两串英文字母的效果总覆盖面有320-400平方米 , 这其中的可转动、调节角度卡具 , 细至每一颗螺丝、螺帽 , 都要和鸟巢顶上每一道钢梁的宽度、倾斜度做到高度契合 , “通过精细施工 , 最终使安装的每一管花束的高度、偏斜度都做到了基本一致 , 在燃放时也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 。 ”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 技术团队在整个安装期间都为雨雪天气等突发情况预留了防护措施 , 更是对所有的烟花燃放采用了双系统控制 。
“团队中的工作人员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 大家齐心协力 , 没有出现任何失误 , 没有一发哑弹 。 ”刘勇章说 , “当两场烟花燃放完毕 , 我们亲眼看到自己的成果给观众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 , 满足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 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 ”
绚烂烟花背后的“青春力量”
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 , 不少“00后”运动员大放异彩 , 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年轻人的活力与实力 , 而焰火保障团队中 , 也有着一支“青春小队” , 在烟花安装、检测等工作中挑起了大梁 。
来自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烟花爆竹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龚罗平 , 与他的四名同学一起 , 参与了冬奥会的开闭幕式焰火燃放工作 , 并被分配在“特效组” , 负责运输并安装造型架、接点火头、检测点火头、铺设线路、安装防护措施等等 。
在结冰的倾斜钢梁上搬运卡具 , 在没过鞋面的雪层中安装装置和产品 , 作为操作人员 , 龚罗平不仅要保证安装效率和自身安全 , 还要时刻防止物品掉落在鸟巢保护膜上 , 施工的难度系数成倍增加 。
“下雪之后 , 有好几次我们都要先爬到鸟巢的顶部扫雪 , 再开始安装 , 积雪扫起来很辛苦但也很有收获 。 ”龚罗平说 。
“从去年夏天开始 , 我们白天调设备 , 晚上试效果 , 一点点地去改进产品 , 这对我们来说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 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 ”龚罗平说 。
龚罗平的春节是在施工现场度过的 , 他的家人们都准时守在了电视机前等待观看开闭幕式 , 尤其是期待焰火表演 。 “开幕式之后 , 家里人都第一时间给我打了电话 , 说我们的烟花特别漂亮和震撼 , 我觉得就像自己上了电视一样 , 特别开心 。 ”
当“天下一家”的中英文烟花完美绽放时 , 龚罗平听到了响彻整个鸟巢的欢呼声 , “那一瞬间既有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的释放感 , 又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 ”
“这次冬奥会是我能够铭记一生的经历 。 ”龚罗平说 , “作为烟花专业的学生 , 我感觉很多在书本上看到的东西 , 在自己和团队的手中变成了现实 。 这也让我对烟花专业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 未来我想更加专注地投身这个行业 , 设计和生产出更多展示中国文化底蕴的好作品 。 ”
(参与采写:实习生黄泽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