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就在身边。在我的印象中,卢明就像那条胸怀壮阔的黄河,奔流不息,热情有度,不但创建了天缘、奔流两个文学论坛,凝聚了网上网下众多的文学艺术爱好者,还在出任郓城作协副主席和主席期间,组稿件,跑经费,主编了《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甘为文友做嫁衣。他是个热心的人,经常创造文友聚会的机会,包括协会的活动,使作协有了超强的凝聚力、影响力。面对那些慕名而来的求教者,他始终是放下架子,塌下身子,以一个文友的姿势倾听、静读,在相互交流中提出中肯的意见,赢得了众多文友的心。
我写过《黄河入海》,那是源于那条天然之河,可在那条大河中,谁又能说没有他的影子呢?在我和文婧结婚十二周年之际,他特地邀了几个文友聚餐庆贺,并专门写了书法作品相赠;在我乔迁新居时,他又手书《金凤歌》致贺。多少次在网络空间和邮件里,我都称呼他为“黄河兄”,往往复复传真城;多少次面对面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言,说文学,话人生。
这感觉、这情境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我和文婧的诗歌作品朗诵会举办时,他正好扭伤了脚脖子,下不来楼,无法到现场,直急得他站不起来,又坐不安稳,真有点抓耳挠腮的样子。当我去看他时,闻听嫂子描述他当晚的举动,我和他都忍俊不住地笑了。其实,对于我和他,这是一份默契,更是一种跨越文字、直言短长的挚友。
网络的普及拓展了卢明的眼界和创作领域,使他的创作又延伸至小说、散文,乃至于水浒研究。生长在《水浒传》的成书地,郓城流传着很多水浒传说。想当年,施耐庵在此为官时,就是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反映宋江起义的元杂剧做素材,才写成了古典名著《水浒传》。得益于这样的条件,他凭借“黄河入海”的网名在博客、论坛以及传统报刊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水浒研究的文章,并结集出版了《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并参与了郓城乡土教材《说水浒爱家乡》的编写。说他是一个“水浒迷”,这一点都不为过。
正因他是个“水浒迷”,菏泽电视台“百姓讲坛”栏目刚一推出,就请他录制了十三期《水浒文化》陆续播出,引发了另一轮的“水浒热”,大街小巷、茶余饭后论水浒成了一种新常态。有人只知道他熟知水浒文化,谁知道他背后翻阅了多少资料呢?从诗词范、文化范转移到学者范上,他把枯燥的史书、平面的传说立了起来,使之生动起来,让人们在他起承转合、文采飞扬、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述中分享着水浒文化,从而为水浒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另一条通道。
在各种搜索上,只要你输入“黄河入海”,卢明的信息一串串,卢明的作品连绵不断。“把太行诸峰,当做一碟小菜/用来调节我们的生活”……他《写在太行山》的新诗起句不凡,令人浮想联翩。说实话,想起来他这首诗,我就想起了和他戏剧般的初识,就想起了第一次读他的感觉。长在黄河奔流之地,他身上也融进了黄河的元素,这也是他以“黄河入海”之名行走网络的元素之一吧。
想起了黄河,我就想起了他这条“黄河”,品悟他这条“黄河”,我能在文化的元素中细细地读他,读他这位鲁西南汉子的黄河情怀!
品黄河,读卢明,我在品读之间见证着他亦诗、亦词、亦文、亦书法、亦水浒研究的足迹,其折射出来的文化能量足以让人心悦诚服。
品黄河,读卢明,我在品读之间体会着兄弟情韵、文化自信。品读着他,我就会沿着黄河走下去,去看一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去看一看那道黄蓝分明的分割线。文化是能相融的,从河水到海水的最终融合中,从个性到共性的共存共鸣中,我感受到了友情的可贵、文化的力量。
品黄河,读卢明,我愿一直品读下去,把春秋四季品出一朵朵花来,美丽你、我、他的人生岁月。
2018年3月31日15时56分匆就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作者:吕永清,词作家、诗人、散文作家、编剧、文化活动策划、撰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郓城作协、音协副主席、郓城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现工作于郓城县文化馆。先后在百余家国家、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舞台上发表作品两千余首(篇),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政府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金奖、铜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奋发文明进步奖激励奖”等二百余项奖励。
推荐阅读
- 快车|逐梦再出发!叮叮邀您搭乘2022“历下号”快车一起向未来
- 钟福生|济南与黄河渊源深厚
- 河灯|祈福祝愿,留住乡愁!平阴县翟庄村108盏河灯“点亮”黄河
- 登山|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
- 刘文钊|虎风虎韵齐鲁行︳虎窟山行:虎啸风声远
- 壶口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再现“冰瀑玉壶”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