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清华美女学霸,把智齿送上太空,中国第一人!( 三 )


那时候课业压力不像现在这么大 , 大把的空闲时间里 , 刘昕特别爱看1991年出版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 一整套来来回回读了十几遍 , 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讲天体物理的 。 “它把物理世界的现实跟神话故事相结合 , 比如星座的故事 , 每次看都觉得津津有味 。 ”
青春期 , 叛逆的她要独自离家 , 去乌鲁木齐读高中 。 这一走 , 她前行的步伐就没停下来 。
到了首府的好学校 , 身边的同学都志向满满 , 从没奢望过上名牌大学的刘昕突然觉得 , “那我也可以努力试试看 。 ”那时 , 她还是班上的中不溜 。

在清华读书时期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期间过生日
2009年 , 她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 并遇见了对她日后发展影响极大的一个人——信息艺术设计系的师丹青老师 。 “把科技的产物与人文的体验相结合 , 我觉得太有意思了 , 很美 。 ”
就这样 , 一个彻头彻尾的理科生 , 跑去申请了世界顶尖的罗德岛设计学院的纯艺术硕士 。 “原本只是想有一些人文教育的补充 , 一心还是想着毕业后就进大厂工作 。 但是在第二年 , 真的有了创作的冲动 。 ”

《地球上的一秒钟》
因为和国内家人之间十几个小时的时差 , 刘昕常常会有一种很强的错位感 , 她试图去理解地球上的时间 , 到底相隔多远才会产生一秒钟的差异……于是她背着沙漏走过345.6米 , 切身感受一秒钟时差的物理距离 。

《眼泪装置》
因为独自在陌生国度求学的苦闷 , 她尝试去了解自己内心这种悲伤的情绪 , 和30人互换眼泪 , 测量成分并进行复制……
在刘昕看来 , 自己的创作更像是在讲故事 。 “我自己对一些宏观的东西有困惑 , 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去试图理解它 , 在个体的尺度上去感受它 。 ”
她的教育背景 , 包括机械、生物材料、电子计算机等 , 很自然地变成她诉说的语言 。 “那些看似理性的手段 , 其实对我来讲是最亲切的一种跟世界相处的方式 。 ”

从罗德岛毕业后 , 刘昕加入了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 。 继续自己艺术创作的同时 , 也做科研 , 有了更多的跟世界相关的应用性 。
2016年 , 她作为创始人之一 , 在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成立了宇宙探索计划 , 起初就是校园里的一个小协会 。


宇宙探索计划第一次抛物线飞行实验
也是这一年 , 伊隆·马斯克在国际宇航大会上 , 野心勃勃地公布了SpaceX火星殖民计划中极为重要的“行星际运输系统”的细节 。
“我们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太空时代 , 越来越多商业甚至私人航空的兴起 , 好像人类马上就可以进入到新的宇宙空间 。 这是一种愿景 , 也是个疑问 。 ”
“地球上所有的文化、建筑、历史、衣食住行、社交等等 , 当我们进入太空 , 都是需要去设计、解决的事情 , 而现在的太空探索却并没有太多关于人类生活的更发散式的讨论 。 我们希望能让全球不同学科背景的人 , 把他们在地球上的经验放到太空当中 。 ”


宇宙探索计划的作品乘着火箭进入太空 , 留下一道弯弯曲曲的痕迹
初出茅庐的女学生 , 扬言要发作品上太空 , 身边的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谈 。
刘昕和同伴Ariel却毫不在意 。 Ariel的父母都是飞行员 , 从小也是到处跑 。 “她也有点边疆长大的孩子的心态 , 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感 , 看到什么东西觉得有意思 。 你就去问是什么 , 然后就觉得我也可以去试试看 。 一件事情 , 因为年龄、性别、背景、经费这些因素 , 还没开始就说肯定不行 , 我们俩都不能接受 。 ”
两个女孩就这么自己募资、寻找发射机会 , 大大小小的地方都问了个遍 。 慢慢地 , 竟然真的收到了回应 , 甚至有航空航天的博士、教授才能拿到的学术基金选中她们 。


研究员们设计的八抓鱼模样的床
第一个项目 , 她们邀请了25位不同学科的研究员 , 在模拟零重力的飞机里测试他们对在失重环境下生存的想象 。
有人制作了一张八爪鱼模样的硅胶床 , 睡觉的时候把人包住 , 不会飘走;有人用水做雕塑 , 在零重力的情况下就能立起来;有人设计了一系列只能在太空中发出声音的乐器……


刘昕自己则根据蜘蛛的行动方式 , 发明了一个手握的仪器 , 在失重情况下弹射出带有磁铁的尼龙绳 , 让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移动 。
2019年 , 她拿到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旗下私人火箭的发射机会 , 将自己的一颗智齿发上了太空 , 进行5分钟的零重力表演 , 再回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