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80后女科学家许诺:在微观世界铿锵绽放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邱晨辉
80后女科学家许诺经常和微观物质打交道 。 从尺度上看 , 她所研究的“微流体” , 只有一滴水的十万分之一 , 她需要操控这个尺度下的液体 , 来研制新材料新器件 。
就是在这样的微观世界里 , 她找寻着宏观的奥秘 , 在纤小的物质里 , 她丈量着科学的深度 。 这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科技委副主任长期从事智能微机电领域前沿及基础技术研究工作 , 曾带领十几位青年博士集智攻关核心技术获得突破 , 前不久她获得了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
2008年3月 , 许诺博士毕业 , 加入让她神往已久的航天事业 。 转眼10多年过去 , 那份身为航天人的使命和荣耀一直激励这位航天“花木兰”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
许诺研究的微系统技术 , 在国际上属于前沿科研领域 , 这与她原本所学的专业并无太多关联 。 新领域中的太多未知 , 如泰山一般横亘在面前 , 她自觉压力极大 。
微系统能否让隐身技术成为现实 , 能否让繁杂的生物检测流程变得简单、快速 , 能否让深空中的航天器动力系统变得更加高效、精准?这些颠覆性的创新及应用让她痴迷不已 ,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 她与团队迅速投入到这场全新领域的“战斗”中 。
她沉下心来 , 一头扎进微系统技术的微观世界 , 在毫米、微米、纳米之间穿梭 , 在小结构、微液滴、纳器件之间“漫步” , 努力构建通往未知前沿与重构世界的入口 , 这一干就是10多年 。
通过不断的研究验证 , 她巧妙地将微系统技术与传统航天机电专业有机融合 , 将微流体控制这一颠覆性前沿技术融入航天领域 , 通过对微尺度液体的精准控制 , 实现可颠覆传统的系列化新材料与新器件 , 并成功将这些新材料与新器件应用在了空间推进、医疗诊断、环境检测等领域 。
每次谈及在前沿领域的坚持 , 许诺从不回避困难 , “确实太难了 , 但只要是航天事业需要的 , 我就义无反顾 。 ”她说 , 选择投入微系统前沿领域 , 就是想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祖国需要的地方 , 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进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团队|80后女科学家许诺:在微观世界铿锵绽放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伴随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 , 以低轨小卫星为基础的卫星互联网部署成为未来航天发展趋势之一 。 构建卫星网络的微纳卫星 , 需要一种可以执行高精度姿态调整、轨道转移、退役离轨等任务的“发动机” 。
【团队|80后女科学家许诺:在微观世界铿锵绽放】“航天发展 , 动力先行” 。 推进器是保证航天器能够顺利完成运行任务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 , 许诺看到了微系统技术的新应用方向 。
微电推进器 , 这种大比冲、高效能微纳卫星动力系统 , 可以比作微纳卫星的“发动机” , 能够为微纳卫星具备精确高效的姿态及轨道控制能力、延长低轨卫星轨道寿命提供重要支撑 。
“可以说 ,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空间动力解决方案 , 谁就能在商业航天领域拥有更多竞争力 。 ”许诺下定决心 , 要带领团队在这条创新之路上干出一番名堂 。
研制初期 , 团队提出的空间推进新技术路径遭遇了困难:设计方案之新 , 使现有的材料体系无法满足研制需求 , 生产制造无从谈起 , 团队陷入了困境 。
从不服输的许诺 , 选择相信自己和团队 , 她与团队从研究新材料入手直到确定全链路的技术方案 , 从最微小构型的设计 , 到全系统的性能匹配 , 几年来 , 许诺与团队反复推演技术路径和仿真、试验结果 ,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 , 团队重新启用了全新体制的设计方案 。
为了寻找难以发现的隐性问题 , 团队反复做起了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试验 , 有时候 , 为了随时跟踪分析试验结果 , 团队几天几夜在试验室不合眼 。
许诺常常当众表扬团队里的年轻人 , “青年骨干都很棒 , 大家从来不说苦 。 ”然而 , 大家都明白 , 每天盯在试验室最久的人 , 是她自己 。
暑去寒来 , 最终 , 一个只有巴掌大小 , 性能却比同类产品翻倍的电推进器成功面世 。
2019年年初 , 团队研制的离子液体微电推进器搭载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入轨 , 并成功完成多次在轨点火试验 。
“‘朔气传金柝 , 寒光照铁衣’ , 每每忆及这段经历 , 倒让我觉得我们颇有几分花木兰的豪气 。 ”许诺说 , 每一次科研的成功 , 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 ,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
她说 , 这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过程 , 但用“微”力量筑起科技长城、星辰大海 , 既是她努力奋斗的方向 , 也是她的幸福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