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上海金山4大古镇,你去过几个?《乘风破浪》取景地( 三 )



与许多江南古镇一样 , 朱泾的进一步兴起也与河道有关 。 秀州塘是朱泾的母亲河 , 它北连黄浦江、西接浙江省、南通杭州湾 , 加上地处古时江南两大重镇松江和嘉兴之间 , 水上货物转运、船来人往 , 形成了朱泾这个旧时重镇 。

唐代 , 著名高僧船子和尚在朱泾三十多年的游历 , 让朱泾有了文化层面的关注度 , 很多佛教信徒及文人墨客因船子和尚而眷顾了朱泾 。 船子和尚在朱泾或吟或歌 , 为人们留下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 , 他没有书稿文字 , 却被人们口口相传、广流民间 , 后人记录整理为《拨棹歌》 。

明代棉纺织业生产与贸易的兴起 , 让朱泾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 为奠定朱泾成为上海西南地区重镇之地位 。 明宣德年间 , 朝廷颁布“以布折税”政策 , 朱泾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 农妇们“朝拾园中花 , 暮作机上纱 。 夫织不停手 , 姑纺不停车” 。 由朱泾加工生产的纺纱用铁锭远近闻名 , “朱泾的锭子吕巷车” , 其织出的布匹和品种名列前茅 , 跻身于江南棉纺织业贸易大集镇行列 。 而朱泾水运便利条件独特 , 繁荣迅速上了一个台阶 , 据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重建万安桥碑记》中记叙 , 当时朱泾镇已有“居民数千家”之描述 。

清乾隆年间至1997年金山撤县设区 , 朱泾镇曾长期作为县治 。 清中叶开始 , 朱泾镇的商业业态拓展明显 , 油、酱、酒、米和木器、铁器等手工作坊已大量涌现 。 到了清后期 , 朱泾镇的油、酱行业脱颖而出 , 名动江南 。

朱泾虽然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数次战乱风波 , 但仍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建筑 。


如今 , 古镇的东林寺是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 元至大元年(1308年) , 一位法名妙因的僧人在朱泾镇修建了观音堂(今东林街) , 潜心礼佛 。 1313年法忍寺(西林寺)僧人元智和尚来为观音堂“开山” , 不久元智和尚获御赐“佛日普照大德禅师”回朱泾 , 便将观音堂名为“东林禅寺” , 一时间远近僧俗纷纷前来 , 东林寺因此香火日趋旺盛、声名远播 。

东林寺以“佛是一座山 , 山即一尊佛”为建筑特色 , 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 同时 , 东林寺还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 分别是世界最高的景泰蓝善财童子、最高的千佛门和最高室内佛像 。

古镇内 , 吴松棂宅和孙旭初宅是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 吴松棂宅是一座四开三进两层楼的老建筑 , 雕梁画栋、粉墙黛瓦 , 几百年的风雨将其洗练得斑驳沧桑 , 使得老宅显得凝重厚实 , 如此完整的三百多年的老建筑 , 在上海的古镇老街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

另有 , 古船舫遗址 , 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 , 以及20几处全国普查文物点 。

朱泾古镇仍具有旧时风貌 , 还能看到几条老街及明末、清、民国初期的老建筑 。 依着市河的北边有一条长街 , 以杨家桥为界 , 东为东林街 , 西为西林街 , 此外还有南横街、广福街、新汇街、仓桥街等 。

市河两岸的街区基本上以老建筑为主 , 其中部分建筑(包括孙旭初宅)体现出西洋建筑特色 , 是上海建筑与西洋建筑融合的典型作品 , 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 朱泾市河两岸的街区上具有开发价值的古建筑有多栋 。

其中 , 西林街是朱泾还算完整的一条老街 , 市河、老建筑、烟纸小店、教堂等等 , 百姓好像还生活在历史里 , 好像与邻近百米的朱泾商业区并不相干 。 西林街上最吸引人的乃是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吴家老宅 , 这可能是朱泾古镇几经劫难而依然保持完整的唯一一个老建筑 。
4 亭林古镇
上海金山 , 亭林古镇 。 一个诗意的镇名 。 传说后唐梁陈年间 , 训诂学大家顾野王曾在此一个土堆的林间筑亭读书而得名 。

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镇 , 交通枢纽 , 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 , 尤以野王读书堆 , 元代杨维祯手植树龄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铁崖松 , 仅存的书法家赵孟頫书有《重修宝云寺记》的子昂碑碑帽与碑文残块及原碑拓片极为重要 。

早在唐代 , 亭林这里已经形成市集 , 至明清两代 , 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 市面繁荣繁华 , 成为浦南首镇 。 当时 , 亭林寺庙香火也十分兴旺 。 相传后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 , 亭林建有一座1048间的宝云寺 , 梵宇轩昂 , 绵延数华里 , 号称“云间古刹” 。

如今 , 昔日重镇已不复四十多年前的水乡旧貌 , 市河上有宝云桥、梦溪桥、兴隆桥、工农桥等 , 沿市河依然存有百十来米长的旧街和老宅 , 古朴而宁静 。 其中 , 宝云桥始建于唐代 , 民间又叫“四耳朵桥” , 因桥面两边分别有两个石柱伸出 , 就像是四个耳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