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西汉“单于天降”“单于和亲”瓦当 。来源/网络
这些器具不仅意味着汉匈全方位的学习与交融 , 还说明那时汉代边关的匈奴人已经在和平的时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定居生活 。而这些均与昭君出塞密切相关 。
为什么昭君这么美?
言至于此 , 前文所说的“以偶然性顺应了历史的必然”已经得到了解释 。当年 , 呼韩邪单于提出愿为汉庭之婿 , 而随之与他入匈奴的女子可以是主动报了名的王昭君 , 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位宫女 。昭君这个个体在整个汉匈关系的历史背景中 , 便是一个偶然性注脚 。而历史的必然则是稳定的农耕经济较之脆弱的游牧经济而言 , 汉强而匈奴弱的局面是注定会出现的 。在这样的局势下 , 匈奴大多会顺应形势 , 归附汉朝 。于是 , 历史的动人之处便这样诞生了:几十年的金戈铁马后 , 汉匈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此时 , 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单于决意向汉朝示好 。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政治关系布局中 , 有一名幽居于长安城汉宫掖庭的南方姑娘 , 以超然的勇气决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 抓住机会 , 主动加入了这一布局 。出身平民的王昭君从民间走出 , 走入了幽幽宫廷 , 又走入了茫茫大漠 。她的抉择 , 直接为家人带来了封侯的荣耀 , 也为国家长久的和平提供了良好助力 。但是 , 从整个汉匈关系的角度看 , 昭君出塞其实并不是两者走向和平的必然要素 。史籍对昭君出塞一事的记载也只有区区数百字 , 远不及后世文学对昭君的描绘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昭君诗 , 有写“昭君怨”的“独留青冢向黄昏” , 有写“昭君幸”的“人生乐在相知心” , 也有写“昭君赞”的“死战生留皆为国” 。
文章图片
昭君塑像 。来源/网络
那么 , 昭君究竟为何能够成为几千年来被国人不断传颂与讴歌的历史人物呢?昭君作为“良家子” , 身份不尊贵 , 也自不必肩负起汉皇室女子所应负担的政治联姻义务 。但是她却主动献出自己 , 远去大漠 , 对后来的汉匈和平产生了直接影响 , 后世也多从“以‘和亲’换‘和平’”的角度称赞昭君 。人们歌颂昭君 , 本质上是对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的深度认同与向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和合”思想生于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的相互融合 , 主张求同存异、崇尚整体 , 也具有包容性与协同性的内核 。我们对民族关系的认知 , 其实是深蕴于其中的 。董必武曾吟咏昭君诗:“昭君自有千秋在 , 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出塞是民族友好与团结的象征 , 也使民族团结大义得以彰显 。这不仅契合了“和合”精神 , 也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昭君为何这么美?因为她生动地活在每一个秉信“为万世开太平”的华夏子孙心里 。
【昭君|昭君出塞前后:她如何能以微小注脚来诠释和平?】参考文献:
[1]翦伯赞.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6):30-36.[2]王宝琴.昭君形象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3-78.[3]刘戈,郭平梁.汉匈“和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J].河北学刊,2005(05):121-128.[4]桂胜,张友云.昭君出塞与汉匈社会民生之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76-79.[5]张怡平.王昭君与汉朝的和亲政策[J].绥化师专学报,2004(02):87-89.[6]张烈.从白登之围到昭君出塞——论此阶段的汉匈关系及汉王朝的决策[J].社会科学战线,1988(03):132-140.[7]朱绍侯.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J].史学月刊,2015(05):5-42.[8]高建立.“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03):26-29+147.[9]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4.[10]王子今.关于王昭君北行路线的推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03):17-25.
推荐阅读
- 武则天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 临终遗言让人不解
- 清明前后为什么总下雨?
- 王昭君秘史 揭秘王昭君为什么被下嫁给匈奴?
- 北朝的九龙母娄昭君是如何对高欢一见钟情的?
- 汉元帝为何把倾国倾城的王昭君冷落在后宫?
- 昭君和亲后第三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再嫁新任单于
- 黄鹤楼作者崔颢娶妻挑貌美姑娘 前后抛弃四次
- 王昭君在匈奴 被逼嫁给前夫儿子 亲子被杀
- 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出塞新解 情非所愿
- 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的真实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