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三国志》和一些民间故事杂糅而写成的小说 , 这部巨著是秉承着“七分实事 , 三分演绎”而编写的 , 因此故人对它的评价多为“使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 ”
也正因为《三国演义》一书的真假相参 , 使得它在民间比正史《三国志》还要出名 。 长此以往 , 很多人将小说中虚构的历史故事套用在正史之中 , 闹出不少笑话 。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 , 被毛宗岗父子引用而来 。 小说的开篇便以“天下大势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为题 , 概述了从先秦时期到东汉桓灵二帝的历史 。

书中开篇讲述的“十常侍之乱” , 从这一段故事开始 , 《三国演义》便对正史展开了自己的润色 。
群雄涿鹿首先是“十常侍”的人物 , 《三国演义》中把曹节、侯览等不符合时间线的太监纳入“十常侍”的队伍中 , 以此来强调东汉末年朝局的混乱 。
之后的“黄巾起义”排除什么黄巾信徒会呼风唤雨等玄学 , 倒是与正史中并无太大区别 , 何进、董卓、袁绍、袁术、曹操、刘备三国前期的重要人物也陆续登场 。

袁绍、袁术兄弟一门过去四世有五人位列三公 , 出身于士族大家的他从小便有着匡扶汉室、讨伐逆贼的志向 , 与《三国演义》中相比 , 初期的袁绍比曹操、刘备更像是历史的主角 。
而曹操则出生于宦官之家 , 正史中的他从小随机应变、很是聪明 , 青年为官时便以正直、藐视权贵而闻名 , 虽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肝胆 , 但与袁氏兄弟所掌握的资源相比 , 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
在《三国志》中记载道:“先主备 , 少言语 , 善下人 , 喜怒不形于色……善交天下豪杰” , 可以据此判断 , 刘备属于那种刚毅有大志但又带一点木讷的人 。 对于他的外表 , 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记载他是一个大耳朵 , 长手的人 。

对于刘、关、张三人相识 , 是刘备在汉末为讨伐黄巾军而拉起的义军 , 关羽、张飞则是义军中的兵卒 。 但刘备为人宽仁 , 三人很快便建立了亲如兄弟般的感情 , 而“桃园三结义”则是《三国演义》完完全全虚构的场景 。
要说三国故事最开始的大反派董卓 , 正史中他的性情也正如小说中一样残忍暴虐 , 但他并不像后世人所编撰的那样是个不懂打仗的胖子 。
恰恰相反 , 董卓在当时是一个能力卓越的军事将领 , 不仅具有指挥才能 , 他个人也是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

而对于董卓的死 , 《三国志》记载他死于“连环计” , 至于与吕布因貂蝉而反目成仇 , 只是正史中“连环计”的一部分罢了 , 况且对于貂蝉此人 , 正史中并未过多记载 , 其名“貂蝉” , 也是后人所编撰而来的 。
三足鼎立公元189年 , 董卓祸乱朝纲 , 以袁绍、袁术为首的各路诸侯拉起讨董大旗 , 孙吴政权的奠基人孙坚便是在此时以家族门荫拉起一支队伍 , 投入袁术麾下 。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 , 孙坚军一枝独秀 , 力挫董军数次进攻 , 孙坚本人更是亲手斩下了董卓大将华雄的首级 。

随着董卓的覆灭 , 各路诸侯间又展开相互攻伐 , 孙坚在攻打刘表的途中遇袭战死 , 他的儿子孙策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 也正是在孙策手中 , 孙吴政权正式脱离袁术 , 夺下江东六郡之地 , 可以说东吴的江山是由孙策打下的 。
公元200年 , 这一年天下风云巨变 , 首先在北方 , 实力最强的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一带展开决战 , 而《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的事迹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
可正史中的二人真的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羸弱吗?非也 , 文丑其人在官渡之战中屡屡击溃曹军 , 在一次抢夺辎重时 , 曹操以五百兵力杀了个回马枪 , 文丑军顿时乱作一团 , 文丑其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

而颜良则在与张辽大军交战时 , 疏忽了关羽所率的一支突袭军 , 在乱军之中面对关羽的突袭毫无招架之力 , 死于关羽刀下 。
正在北方激战正酣时 , 南边的东吴也发生变动 , 东吴的领袖孙策在一次打猎中 , 中了仇家许贡门客的伏击 , 身中数箭而亡 , 江东政权交给了当时仅有十九岁的孙权 。
孙权作为此后三足鼎立中的一员 , 年龄最小的他反而比刘备、曹操更早地接过了权力的指挥棒 。

而当官渡之战尘埃落定之后 , 曹操已经成为大汉天地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 , 刘备与关羽、张飞此时还在新野小城 , 看不到希望 。
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第一位谋士徐庶所指挥的“火烧博望坡”之战 , 实则是刘备本人指挥的 , 与徐庶并无关系 。
待到赤壁之战时 , 孙刘联军于长江之上击溃曹操 , 这里对双方的兵力《三国演义》也有过度夸张成分 , 据正史记载 , 曹操南下时兵力统共不过二十万 , 远远没有演义中所说的八十万之多 。
对于战前的部署 , 《三国志》中周瑜在此战的作用远远超过诸葛亮等人 , 可以说正史中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一场个人秀 。

而在战前 , 曹军军营中就爆发了严重的鼠疫 , 实力遭受重创 , 曹操在赤壁的惨败 , 这场鼠疫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 赤壁之战后 , 天下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已然成型 。
三家归晋赤壁之战后 , 进入到三国故事的中期 , 这一时期的主角可以说完完全全属于周瑜一人 , 历史上的周瑜器量广大、以谦虚闻名 , 并不像演义中描述的那么小肚鸡肠 。
而历史上更没有记载过他与诸葛亮有过任何直接冲突 , 周瑜是在征讨曹仁时中毒箭而亡 , 与诸葛亮并无关系 。

对于蜀汉的“五虎上将” , 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么一说 , 只是在刘备夺取益州称汉中王后 , 封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为前、后、中、左、右军统帅 ,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他们五人编在一起列为一传 , 后人因此有了“五虎上将”一说 。
对于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 , 正史与小说并无太大出入 , 此战也正如《三国志》中形容的那样——威震华夏 。 而关羽身边的大将周仓此人在历史中也并无记载 , 而关平在历史上却是关羽的长子 , 也并非小说中的义子 。
到后来所谓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 , 其实蜀汉军队在诸葛亮率领下真正到达祁山的 , 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 , 而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 , 便在五丈原病逝 , 没有“六出祁山”一说 。

最后 , 说说司马懿其人 , 现在人们谈起司马懿往往会有一种老谋深算 , 做什么事都为了之后的篡权做准备一样 , 可历史并非如此 。
首先 , 司马懿在魏明帝时期才在朝中真正掌握足够的话语权 , 这时的魏明帝曹叡年仅20岁 , 而司马懿已年近五十 , 他既不知道魏明帝会走在自己前面 , 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托孤大臣 。
所以在魏明帝一朝 , 司马懿还是做着一个臣子应当做的事情 , 史料中看不到他有一丝二心 。

至于“高平陵之变” , 那时的司马懿确实成为四朝老臣 , 但在曹芳刚即位时 , 他还是本本分分地做着魏臣 , 直到后来大将军曹爽不断对其刁难 , 逼得年近六十的司马懿露出狼子野心来 , 血洗了曹氏一门 。
【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而司马懿死后 , 三国的局势也如演义开篇所讲的那样 , 分久必合 , 天下一统已成大势 , 在司马氏三代人的努力下 , 晋朝建立 , 终于在公元280年结束了这近百年生灵涂炭的乱世 , 还给天下一个暂且安定的太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