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方式要改写了?诺贝尔奖得主找到证据,表示宇宙在循环( 二 )



可为什么说霍金奇点会和宇宙的起源发展有关系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彭罗斯看来 , 这些霍金奇点携带了上一个宇宙探索以后 , 黑洞蒸发留下来的信息 。
想象一下 , 当宇宙中的某一处地点或者说某一种物质 , 保留了上一个“宇宙纪元”的信息 , 宇宙循环自然能够得到证明 。 因为这些信息的存在 , 足以证明宇宙始终在循环之中 ,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 , 当宇宙膨胀到一定限度以后又将再次收缩 。

事实上 , 这就像我们花费足够长的时间去处理某一文件时 , 文件上面就会保留着我们的烙印 , 而这些烙印便是之前工作存在的证明 。 霍金的奇点同样如此 , 它的存在便是一种证明 。
对于彭罗斯提出的这个概念 , 即便了解了大致的内容 , 很多人其实也难以理解 , 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普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 始终从地球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 如果上升到宇宙空间之中 , 看待问题的方式就必须要发生改变才行 。

黑洞的变化事实上 , 就彭罗斯的观点来看 , 整个宇宙的变化确实是“有迹可循”的 。 在现代广义相对论中 , 黑洞是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天体 , 就引力而言 , 宇宙中尚未发现其他天体的引力能够超过黑洞 , 任何靠近黑洞的物体最终也都会被吸收到黑洞之中 。
哪怕是光线从黑洞旁边经过 , 由于黑洞自身的时空曲率过大 , 最终也只能消失在黑洞之中 。 仔细思考一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 , 黑洞其实就是将宇宙空间中的一切物质逐渐吸收到虚无之中的一种天体 。

早在1934年 , 德国天文学家沃尔特·巴德以及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就曾提出 , 当某一个大质量的恒星核停止工作 , 再也无法对外输出提供任何能量以后 , 恒星核内部就会发生崩塌现象 , 最终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
而关于恒星最终的变化 , 奥本海默提出的奥本海默极限给出了一个临界质量值 。 如果恒星质量小于这个质量值 , 恒星最终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子星 , 可如果恒星质量大于这个质量值 , 最终就会经过无限探索形成黑洞 , 而这个临界质量值大约在1.5-3倍太阳质量之间 。

了解到恒星的变化以及临界质量值以后 , 我们有理由推测 , 未来宇宙中很大一部分恒星最终都会逐渐形成黑洞并吸引周边左右天体物质 。 当时间跨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 宇宙必然会回到一片虚无之中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所有物质逐渐被吸收在一起 , 而始终处于运行状态的黑洞 , 也自然会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相互结合在一起 。 最终 , 宇宙彻底回到奇点状态 , 彭罗斯提出的宇宙循环也就会成为现实 。
当然了 , 如果真正到了那个时候 , 宇宙是否还会继续存在 , 人类文明是否还在延续 , 这是谁也没有办法预测的事情 。

理论的冲突其实就彭罗斯的理论来讲 , 逻辑处理上并没有任何漏洞 , 可唯一的问题就在于 , 如何证明霍金奇点携带的信息来源于上一个宇宙纪元?更重要的是 , 如果彭罗斯提出的宇宙循环理论成为天文学界的主流认知 , 那就意味着曾经的暴胀理论会被彻底推翻 。
1980年 ,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阿兰·固斯表示 , 宇宙空间一直都在不断地增长 。 只不过在宇宙爆炸初期 , 宇宙的增长速度单位是以指数倍为基础 , 而这种空间速度甚至已经超越了光速 。 而到了近现代社会之中 , 宇宙增长速度逐渐降低 , 如果不是借助高科技的帮助 , 人们根本不可能观测到这种增长 。

事实上 , 哈勃曾经提出的红移现象和暴胀理论有一定的关系 , 只不过暴涨理论主要体现在时间跨度上 , 而红移定律主要体现在空间跨度上 。 哈勃表示:距离地球越远的太空天体 , 远离地球的速度越快 。
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 , 或许在一定的时间跨度以后 , 人类就再也没有办法离开太阳系 。 毕竟天体之间相互远离的速度越来越快 , 人类科技显然无法跟上这样的速度 。

有趣的是 , 对于哈勃发现的红移现象 , 彭罗斯表示无条件支持 。 可对于阿兰·固斯提出的暴涨理论 , 彭罗斯却表示怀疑 。 在彭罗斯看来 , 阿兰·固斯提出的观点不过是填补式的解释 。 意思也就是说针对前人的理论 , 后来人在更广阔的的定义范围中做出了补充 。
彭罗斯始终坚信 , 当宇宙不断膨胀到一定限度以后 , 最终必定会逐渐收缩在一起 , 到了那个时候 , 现存于世界上的各种物理定律或许都将发生改变 。 甚至就连科学家们最为推崇的熵增定律也有可能变为“熵减定律” , 即某一个独立的系统之中 , 熵会不断地减小直至消失不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