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夫妻床下查出8000万现金,被逮捕时,村民才知这么有钱( 二 )


而崔艳云所贩卖的毒品 , 名为“甲卡西酮” , 这个药物还被世人命名为“丧失药” , 甲卡西酮算是近代出产的精神类药物 。

最早的时候 , 甲卡西酮“诞生”在苏联列宁格勒 , 伴随着药物销售渠道的扩张 , 渐渐传遍了世界各地 。
在1988年时 , 美国密歇根州突然出现了许多滥用甲卡西酮的现象 , 而几年之后 , 全球各地的多个国家也都相继出现了滥用甲卡西酮的现象 。
当时这个药物被发现使用泛滥 , 是因为有很多人因为过度吸食甲卡西酮 , 出现严重幻觉 , 随后便开始在大街上胡乱咬人 , 场面跟当今的“丧尸片”极为类似 。
对社会危害这么大的甲卡西酮为什么会被滥用?
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 就如中国清朝时期的鸦片 , 以及当代较为“流行”的毒品“冰毒”、“海洛因” , 甲卡西酮也是属于毒品的行列 , 并且作用效果和冰毒如出一辙 。
它作为精神类的毒品 , 只需要吸食0.5克 , 就足以让人亢奋的连续2天睡不着觉 , 并且让人的食欲以及饥饿感逐渐减退 , 同时还能使人出现断断续续的幻觉 。

长期的吸食下 , 会使得人的免疫力直线下降 , 最终在脑损伤过度的情况下死亡 。
甲卡西酮在国内是明令禁止的药物甚至被列入I类精神药物管理名单 , 哪怕是一些大型的医院都都没有这个药物 。
【农民夫妻床下查出8000万现金,被逮捕时,村民才知这么有钱】身为农村家庭的崔艳云却拥有重达2.8吨的甲卡西酮 , 她的货源究竟从何而来?
这个毒品的进货来源 , 自然就要牵扯到她从事医药销售的丈夫李五只了 。
从事医药销售的李五只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这个甲卡西酮的渠道 , 并且在相关人士的介绍下 。
他了解到这个药物在山西长治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市场 , 受到利益以及家庭经济压力的驱使 , 他决定铤而走险 , 贩卖“甲卡西酮” 。
当时有一个名为“MAK”的材料与甲卡西酮极为相似 , MAK多用于化工业 , 所以当时很多毒贩就经常打着贩卖MAK的名义 , 悄悄贩卖甲卡西酮 , 而李五只也是这类毒贩的一员 。

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始终都存在局限性 , 所以李五只决定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妻子崔艳云以及自己的亲戚 , 让她们来帮自己打点后仓 。
李五只毕竟是干销售的 , 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之下 , 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妻子和亲戚 。
他本人主要是负责去外面找客户 , 完成毒品销售 , 而崔艳云则主要负责资金的管理以及毒品库存的整理 。
2009年12月时 , 是李五只夫妇正式开始贩毒的日期 , 当时他们通过小道关系 , 办理了执照 , 随后以购买化工产品MAK的名义 , 向天津的某所医药化学公司的经理以每公斤700元的价格购买了甲卡西酮 。
进到货源后 , 李五只将甲卡西酮的包装给拆掉 , 换上了MAK的包装 , 然后再将这些货品运输到了老家安阳 , 交由妻子崔艳云看管 , 为了确保货物的“安全性” , 崔艳云特意租了一间出租屋 , 以方便随时转移货品和资金 。

700元一公斤的进货价 , 在正规市场上顶多是会被买到一两千一公斤 , 但是这样的货物在毒贩手里却不一样了 。
李五只在当时卖给山西线下的价格为1.4万元一公斤 , 价格足足高出了成本价的20倍 , 由此可见这种物非所值的现象有多么的扰乱市场秩序 。
贩毒基本上都是线下一对一交易 , 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 所以李五只在拿到钱后都是第一时间将其交给崔艳云 。
任谁也想不到 , 所有的资金和货物都在这个看着老实本分的农村妇女手里 。
随着销路渐渐打开 , 李五只夫妇对于贩卖毒品的流程也越来越熟悉 , 他们的资金很快就突破了百万的瓶颈 。
在之后不久 , 更是直接突破了千万的门槛 , 这样的资本使他们彻彻底底有了被列为“富豪”的资格 。

按照正常情况 , 赚取了大量的金钱应该能够使人感到万分高兴 , 尤其是对于从小就受够贫穷的李五只夫妇 。
但是随着资金越来越多 , 李五只夫妇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 , 反而整天被心事所包裹 。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 , 在拿到大量的现金后 , 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将其存入银行 , 因为将钱存入银行才是在他们看来最为安全的举措 。
在李五只没有贩毒之前 , 他也是每月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 , 可是在他贩毒之后却不敢这么做了 。
因为账户流水突然变大 , 该账户就会受到银行的监察 , 倘若李五只夫妇将钱全都存入银行 , 那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甚至查出他们违法犯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