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邦之女雷蕾:一门三巨匠,与丈夫易茗“互忍”到白头( 三 )


雷蕾觉得《四世同堂》反映的是解放前北平的沦陷生活 , 决定采用京韵大鼓的韵律 , 作为主题曲的基本曲调 , 雷振邦拍手叫好 。

青年骆玉笙
很快雷蕾创作出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 本来剧组准备请一位男中音歌唱家来演唱 , 但雷蕾认为请京韵大鼓演员演唱更好 。 她此前听过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的演唱 , 决定请她来唱这首主题歌 。
骆玉笙1914年出生 , 是天津曲艺团的演员 。 她开创的“骆派”京韵大鼓 , 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 骆玉笙的演唱字正腔圆 , 声音甜美 , 韵味醇厚 , 委婉抒情 。
她在影片《北京故事》中演唱的“击鼓骂曹” , 以及演唱的《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等曲目深受欢迎 。
雷蕾担心请不动骆玉笙 , 便让丈夫以父亲雷振邦的口吻 , 给骆玉笙写了一封信 。
易茗古典文学功底深厚 , 他用毛笔小楷 , 竖着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 , 然后郑重地寄给骆玉笙 。 不久骆玉笙回复了 , 表示愿意接受雷蕾的邀请 。

骆玉笙

雷蕾与骆玉笙
于是雷蕾从长春赶到天津曲艺团 , 见到了骆玉笙本人 。 她将曲谱交给对方 , 骆玉笙说自己不识谱 , 让雷蕾唱一遍 。 谁知雷蕾哼唱一遍 , 骆玉笙就全部记住了 。
几天后 , 雷蕾与骆玉笙来到北京录音 。 伴奏中有些西洋乐器 , 骆玉笙以前没经历过 , 当时还有几分不适应 。
可毕竟是功底深厚的老艺术家 , 只听过几遍音乐 , 她就一气呵成地将《重整河山待后生》录制完毕 。 雷蕾和工作人员都被惊呆了 , 自发地给骆玉笙鼓掌 。
1985年 , 28集老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后 , 创下了收视新高 。 骆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 , 迅速被传唱开来 , 成为经典的影视剧歌曲 。
雷蕾因为创作《重整河山待后生》一举成名 。 这时歌迷和观众才知道 , 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还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儿 , 雷家可谓后继有人 。

雷蕾与林汝为(左)
1987年 , 林汝为执导12集罪案都市剧《便衣警察》 , 她为主题歌填完词后 , 将谱曲的任务交给了雷蕾 。
一连好几天 , 雷蕾找不到感觉 。 一天傍晚 , 她又在琢磨歌词 , 突然灵感迸发 , 仅用10分钟就为《少年壮志不言愁》谱完曲 。
04那时还没有通俗歌手演唱过电视剧主题曲 , 雷蕾想开这个先河 。 此前她听过刘欢的盒带 , 决定请刘欢来唱 。
但她没有刘欢的联系方式 , 便给好朋友赵宝刚打电话 , 对方说能找到刘欢 。 半个月后 , 雷蕾接到了赵宝刚的电话 , 从长春赶到北京 。

青年刘欢

赵宝刚借了一辆二手车 , 将雷蕾载到了颐和园附近 。 刘欢就住在一幢筒子楼里 , 房间只有10平米 , 里面摆了一张床 , 一张小桌 , 就没了多余空间 。
那天刘欢还感冒了 , 他抱着吉他边弹边唱 , 正是雷蕾想要的感觉 。
1987年 , 《便衣警察》在电视台热播 , 《少年壮志不言愁》一夜之间唱遍大江南北 。 刘欢开始在全国爆红 , 而雷蕾也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喜爱 。
1989年 , 鲁晓威、赵宝刚执导国内首部50集室内剧《渴望》 , 请雷蕾、易茗联手创作歌曲 。 当时雷蕾和丈夫在北京的公婆家里陪孩子 , 鲁晓威等人找上门来 。
赵宝刚向雷蕾提要求:“《四世同堂》、《便衣警察》你写的歌都火了 , 希望你把《渴望》也带火 。 ”雷蕾承受巨大压力 。

易茗创作手稿
陪伴儿子几天后 , 雷蕾与丈夫返回长春 , 她又回到半地下室创作歌曲 。 易茗很快就将《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写完了 , 但雷蕾却迟迟找不到感觉 , 心情很不好 。
为让妻子开心 , 易茗用自行车载着雷蕾去长影厂看望岳父母 。 雷蕾很苦恼 , 对父亲说:“我实在写不出歌了 , 可能要改行了 。 ”
雷振邦说:“每个作曲家都会面临这种困惑 , 你必须憋着 , 有时憋出来的东西是精品 。 ”父亲的开导给予了雷蕾信心 。
一天早晨 , 易茗去给学生上课了 , 雷蕾又一个人坐在钢琴边 , 边弹边谱曲 。 看到歌词B段时突然灵感来了 , 仅用20分钟她就为《好人一生平安》谱完曲 。

雷振邦夫妇与女儿雷蕾、女婿易茗

丈夫下班后 , 雷蕾兴冲冲地将丈夫拉到钢琴前 , 弹唱给他听 。 易茗听完后激动得说了3个字:“你成了!”雷蕾热泪盈眶 。
不久 , 雷蕾将这首歌弹唱给赵宝刚等人听 , 他们都很满意 。 他们又让雷蕾和丈夫再创作一首长一点的片头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