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首富金利斌:摆地摊起家,积攒25亿身家,44岁为何到工厂自焚( 三 )


鉴于金利斌的威望与能力 , 众人纷纷选择投资 , 趁此机会 , 金利斌再次依靠非法得来的资金 , 让惠龙公司更上一层楼 。

经此一战 , 金利斌在投资界的声誉也大大提高 , 众人纷纷称赞其“本金安全 , 利息高” 。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 , 众人决定将钱投资到金利斌的项目中 。
是以 , 包头民间 , 从餐馆老板、教师 , 到公司老板 , 纷纷选择为金利斌的项目注资 。 金利斌的融资对象 , 几乎囊括了包头市各个阶层 , 融资数额从数万元至上亿元之间都有 。
这场融资 , 看似金利斌与债权人均获得了利润 , 实际上游走于法律边缘之外的两方人 , 都陷入了彻底的疯狂 。

部分民众为了更大的收益 , 甚至将自己的房产、汽车拿出去抵押 , 有的人也直接从银行借款 。
依靠经济实力与社会威望 , 金利斌一轮融资便可以得到两个亿的收入 。 2007年 , 金利斌将筹集来的资金投进惠龙公司 , 其经济发展态势近乎疯狂 。
金利斌作为幕后功臣 , 也获得了经济建设功勋人物的名誉 。 人们并不知道 , 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金利斌早已经负债累累 。 而惠龙公司 , 更是千疮百孔 。

英雄迟暮 , 一片唏嘘金利斌每天都需要向民间债权人支付500万元的资金 , 这让他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 高额的利息 , 让企业的获利逐渐下降……金利斌沉浸在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中 , 已经失去了理智 。
从第一轮融资开始 , 惠龙公司的债务便越来越多 。 而金利斌的融资进程始终没有停止 , 逐渐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 。
金利斌自觉难以维持下去 , 便更加疯狂地扩大借贷范围 , 纵使是高利贷资金 , 他也照收不误 。 不久后 , 金利斌在公司成立了4个融资部 , 专门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 。
惠龙公司的融资过程 , 也在2008年达到了巅峰状态 。

面对公司越来越大的窟窿 , 金利斌焦头烂额 。 一次 , 在与朋友闲聊过程中 , 对方提到:豆类产品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 。
如果金利斌旗下的豆制品公司能够成为领军者 , 便有极大的可能成为上市公司 , 开始新一轮的融资 。
听到朋友的建议 , 金利斌陷入了沉思 。 不久后 , 已经进入破产边缘的他决定冒险一试 。 2008年 , 金利斌再次筹集到5亿的资金 , 在包头建立了中国福禾豆业生产基地 。
他计划以此为依托 , 成为中国豆类食品行业中的领头羊 , 真正将公司发展为上市公司 。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 金利斌向此次的融资对象承诺了更高的利息 , 从36%到96%不等 。

与此同时 , 金利斌向众人保证 , 未来的福禾豆业生产基地 , 一定会成为豆制品行业中的“伊利” 。
这出乎预料的利率与好高骛远的目标 , 都让众人颇为怀疑 。 然而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心态 , 众人还是选择将钱借给金利斌 , 如此 , 福禾豆业便有了充足的建设资金 。
2008年 , 金利斌命令中国福禾豆业生产基地开工 , 2009年 , 厂内相继有了豆腐、豆浆、豆芽、豆渣4条生产线 , 对于这家现代化的公司 , 众人均信心十足 。
遗憾的是 , 这次的福禾豆业 , 不仅没有带来巨大的收益 , 反而呈现亏损的状态 。 在惠龙公司面临巨额债务的同时 , 福禾豆业再次沦陷的消息 , 让金利斌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

金利斌旗下的两个公司资金越来越紧张 , 公司运行也不堪重负 。
万般无奈下 , 金利斌只能暂时将福禾豆业以4000万的价格抵押给典当行 。 与此同时 , 惠龙公司的资金链 , 也摇摇欲坠 。
渐渐地 , 金利斌已经无法按时支付承诺给债权人的利息 , 债主们反复催促 , 金利斌无计可施 , 渐渐陷入了绝望 。 他四处奔走 , 终于得到了一家银行愿意提供贷款的消息 。
然而银行却提出了条件 , 第一 , 将福禾豆业的土地、厂房用作抵押;第二 , 将7500万存进银行 。

然而此前金利斌已经将福禾豆业抵押出去 , 他只能东拼西凑筹集到4000万 , 将福禾豆业从典当行赎回 , 再将其抵押给银行 。
最终 , 金利斌历经重重阻碍 , 终于拿到了5000万元的贷款 。 然而这些钱仅仅只停留在公司账户上一天的时间 , 便被前来讨债的债主们瓜分 。
金利斌十分无奈 , 只能另寻出路 。 经过协商 , 一名香港投资商愿意为金利斌提供5亿的资金 , 前提是获得福禾豆业20%股份的股份 。

然而投资商来到福禾豆业参观后 , 便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 遂拒绝了金利斌的邀请 。 如此 , 金利斌最后一扇求生的大门 , 彻底被关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