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深山一家六口,过着没邻居没信号的原始生活,现在如何了?( 二 )


潘志仙与丈夫上山时 , 随身带着干农活的工具 。 他们夫妻俩在山上找到了一处地势比较平坦 , 又有活水经过的地方 , 就这里开始垒石堆房 , 建造起了属于他们的小家园 。
之后 , 他们又在房屋周围开垦田地 , 栽种庄稼和蔬菜 , 就地取材扎起了篱笆 , 开始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 虽然条件有限 , 却怡然自得 。
他们栽种的蔬菜和粮食 , 主要是用来自己吃的 , 如果有剩余的 , 就会由丈夫带下山去卖掉 , 用换来的钱拿去买油盐一类的生活必需品 。
后来村镇上重整户口档案 , 他们一家也没下山登记注册 , 所以这家人没有户口 , 也没有土地 , 就算下山来 , 也没有维持生计的方式 。
潘志仙与丈夫先后生育了五个孩子 , 其中三个是男孩 , 两个是女孩 。 年龄最大的是长子张富红 , 年纪最小的是女儿张晓梅 , 此外还有两个儿子张富学和张富金 , 以及年长一些的女儿张梅花 。

其中 , 长子张富红在跟着父母上山定居前 , 已经是初中生年纪了 , 读过一阵子书 , 起码会写自己的名字 。 潘志仙与丈夫也知道读书写字的重要性 , 只是不方便送孩子下山读书 , 只能绞尽脑汁 , 将自己会的那些知识教给孩子 。
后来 , 山下村子渐渐发展起来 , 村子修了平坦的新路 , 架起了电线 , 如今也家家户户都有网络了 。
当地政府坚持“不落下一家一户” , 每年都会安排扶贫干部带着油和大米到山上去 , 劝说潘志仙与丈夫带着孩子们下山生活 。
只是夫妻俩习惯了山中生活 , 期间虽然跟着扶贫干部下过山 , 却对山下陌生的世界感到惶恐不安 , 无法适应 , 最后拒绝了扶贫干部们的好意 。
潘志仙的丈夫什么都好 , 勤劳本分 , 就有个爱喝酒的小毛病 。 如果粮食庄稼换回的钱有剩余 , 潘志仙就允许丈夫去买些酒来喝 。
结果 , 就在今年前 , 最小的女儿张晓梅还不怎么记事 , 有一天潘志仙送丈夫出门 , 下山去卖粮食 , 可丈夫一去不回 。 潘志仙焦急之下 , 让儿子们去山中寻找 , 最后找到了倒在水沟中的丈夫 。
【南宁|云南深山一家六口,过着没邻居没信号的原始生活,现在如何了?】
原来 , 他上山时喝醉了酒 , 分不清方向 , 竟一头扎进了水沟之中 。
失去了丈夫 , 养活五个孩子的重任便落在了潘志仙身上 。 她要比过去做更多更累的活 , 才能养活他们 。
好在三个儿子都已经懂事了 , 能帮她分担重任 , 照顾妹妹们 。
然而“祸不单行” , 潘志仙很快也出现了精神疾病 , 神志不清的时候甚至有些不能自理 。
曾经作为孩子们坚强依靠的她 , 如今只能接受孩子们的照顾了 。
建起与外界联络的桥梁潘志仙一家人的生活经历 , 深深打动那群大学生 。
他们见过潘志仙一家人的生活 , 已经远远落后于外面的世界 , 孩子们吃饭的锅总是黑黑的 , 因为很少与外人交流 , 几个孩子的语言能力都下降了 , 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
学生们暂作休整 , 与当地扶贫干部们了解了情况 , 然后再次深入大山 , 找到了潘志仙一家 。 他们又一次受到了这家人的热情欢迎 , 可是好话说尽 , 也没能劝说这一家人离开 。

学生们无功而返 , 但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山下人 。 村民觉得应该慢慢让潘志仙一家接触外面的世界 , 打消他们内心的不适应 , 然后再将他们接出深山 , 安排生活 。
学生们也找到了突破口 。 他们在那几个孩子身上开展工作 , 毕竟大家年龄相近 , 更好说话 。 而且年轻人总是向往新奇 , 那几个孩子更容易接受外面的生活 。
这期间 , 潘志仙一家人的经历传播开来 , 一些网友也知晓了他们的故事 。
一名自称叫做“上官正义”的好心人还曾亲自开车赶来 , 买了一大堆好东西 , 送给潘志仙一家 。
其中有鱼有肉 , 各种好菜 , 对住在深山中 , 生活非常简单的潘志仙一家来说 , 全都十分难得 , 也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 , 偶尔能够买来吃 。

潘志仙一家万分感谢 。 他们生活在深山 , 维持着淳朴的本性 , 不知该如何感谢这位好心网友 , 只能用他带来的这些鱼肉和菜 , 做出了一桌“好菜”来招待 。
那些学生和村民们的努力很快有了成果 , 潘志仙的孩子们经常跟着他们一起离开深山 , 走到同龄人之间 , 或者去学校里试听 , 或者一起聊天玩耍 。
每次他们都玩得很尽兴 , 要返回山中时 , 总有些恋恋不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