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在浙江,有一座“戒不掉”的千年古县,不声不响却惊艳了整个江南( 二 )




三面环山的武义 , 杜绝了大城市的喧嚣 , 温泉、生态和乡野成为了生活最平淡的模样 。
每天2.4万余吨的上天馈赠让这里成为了温泉之城 , 在群山环抱雾霭氤氲之中泡一杯本地独有的武阳春雨茶 , 感受温泉水的浸润 , 你也会喜欢上和水亲密接触的感觉 , 爱上独属于小城幸福泉的浪漫 。

水声在武义也显得格外温柔 , 当温泉水雾霭氤氲而起 , 山泉水叮咚响起 , 熟溪水潺潺流过 , 你会觉得此刻的武义 , 万物有灵 。
穿城而过的熟溪发源于县的西南部 , 它一路欢歌 , 由西南向东北 , 最后汇入武义江 。
熟溪于地理而言 , 是一条万年流淌的河流;于武义人民而言 , 则是一个千年不变的象征 , 一直用汩汩的乳汁哺育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 。 它像一支如椽巨笔 , 正书写着武义千百年来的历史奇迹 。

作为温泉之城 , 武义常年笼罩在一片热腾腾的白雾之中 , 听得到热泉咕噜噜喷涌的声音 。
“温泉水滑洗凝脂” , 若没有武义温泉 , 那将是这世间最大的遗憾 。


山是眉峰聚 , 水是眼横波 。 武义水的温婉 , 成就了这里山川的巍峨 。

作为“金华八婺第一峰”的牛头山 , 传说为老子的坐骑青牛所化 , 海拔1560米 。

这里古树断崖相伴着碧湖悬瀑 , 溪水两岸密布着深林奇岩 , 更有天师殿增添神秘的力量与灵气 。

江南有赤壁 , 天下无成双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了武义大红岩的“江南赤壁” , 遗留下汉光武帝宽敞的读书洞 。 474米的高度 , 喷涌而出的磅礴气势 , 成了武义人民火热生活的底气 。

眼前 , 有烟波浩渺水波氤氲 , 云端 , 有青山连绵绿波荡漾 , 山水之情 , 对武义来说 , 如同血液骨骼般珍贵 。

而用自然的恩赐造出独具一格的文化风景 , 也是武义对这山水的报恩 。




对山水的报恩 , 先从山说起 。
当厚重的历史古韵应和着现代城市发展的节奏 , 先辈们留下的辉煌文化 , 就变成了深深烙印在武义人骨血里的印记 。

武义明昭山峰峦起伏 , 小白皙细秀曲折 , 涤荡出一片秀丽翠绿色 。 在迷蒙的烟云间 , 青山隐去 , 将一切喧嚣化于寂静 。

最早发现此处适合隐居的是兖州八伯”之一的阮孚 , 他承袭了魏晋竹林七贤之风 , 隐匿于群山中 , 却又与不远处的村落人烟相通 。
在隐逸之风蔚然盛行的乱世中 , 阮孚承袭着“竹林七贤”之风的思想行为 , 在武义逐渐演变为“隐逸明招文化” 。

晨钟暮鼓或响或沉中 , “隐逸明招文化”迎来了巨变 , 德谦禅师在明招山重新弘法 , 明招文化由“隐”及“显” , 明招山蔚然成为了浙中礼禅名山胜地 , 世人称之为“婺之名山” 。

直至南宋乾道年间 , 一代大儒吕祖谦在明昭山守墓丁忧 , 引来四方之士问学切磋 , 一时间 , 儒学气息空前弥漫 。 并与张拭、朱熹在明昭山开创“婺学” , 成为了浙东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
【温泉|在浙江,有一座“戒不掉”的千年古县,不声不响却惊艳了整个江南】
明昭山上 , 儒、释、道的不期而遇 , 相继融入到武义人的血脉之中 , 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明招文化 , 成为了武义人民扎根于这片地的灵魂底色 , 组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对水的报恩 , 不只是那温润养人的温泉水 , 武义江水在默默流淌中 , 也浇灌出了陶村昆曲的悠扬婉转 。
陶村 , 是陶渊明后裔古文化村 , 位于武义县西南部 , 陶氏祖先从缙云县迁来定居 。 据《(民国)宣平县志 》载:环溪栽有桃树千株 , 故名陶村 。

厚重的文化底蕴 , 造就了陶村不一样的自然风情 。 如今村里依旧有六座古桥、七个宗祠 , 各种历史建筑89处 , 跨越了元明清三朝 , “五柳民风”延绵百年 。

在小镇生活巍然不惊于世事沧桑中 , 陶村草昆带着自成一派的鲜明特色鲜明 , 应运而生 , 深厚的乡土气息是深受农民喜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

从“儒琴堂”、“翕如堂”、“民生乐社” , 到县级专业昆剧团 , 再到“延艺社” , 草昆依然在岁月洪流中生生不息 。 在陶村 , 昆曲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 常可见到夫妻同唱、祖孙同台的景象 。

陶村的草昆从这里出发 , 沿着武义江水一路向前奔涌而去 , 在岁月洪流中生生不息 , 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