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了将近100年,沥青滴漏实验,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 二 )

结果好景不长 , 到了1947年 , 第二滴沥青下落后不久 , 帕内尔教授就因病去世 。
随着帕内尔教授的去世 , 这项实验逐渐被人忘却搁置 , 因为它实在是很不起眼 , 而且这之间的长期观察也不可能完全由人24小时监视记录 。
此后这个装有沥青的实验装置便被储放在了学校的收藏室里 , 此后的几年间一直没人公开展示 , 直到约翰·梅因斯通教授的出现 。

约翰·梅因斯通与装有沥青的玻璃漏斗
来到学校的梅因斯通本身并不是实验的继承人 , 但它在偶然中听闻到了学校此前关于沥青实验的传闻 。
同样身为教授的他对此也表现出极强的兴趣 , 最后在同事的帮助下重新打开了这个封闭已久的实验 。
到这时 , 已经是沥青滴落实验的第四次滴落 , 中间的记录交由摄像机完成 。

沥青滴落时间表
不过该项实验似乎就像是一场猫鼠游戏 , 两位教授一直想亲自抓捕到沥青的滴落 , 很显然帕内尔教授由于年龄问题没能追赶上 , 那更年轻的梅因斯通教授呢?
很不幸的是 , 即便是梅因斯通教授也没能亲眼见证沥青的滴落 , 先前的两次滴落梅因斯通教授都因为个人原因而错失 , 接下来的几次更是有种命运捉弄人的感觉 。

1979年 , 在第六次下降发生在一个周末 , 恰好梅因斯通教授并没有在学校;
到了1988年 , 沥青实验装置被带到了布里斯班世博会上进行展示 , 结果就当第七次沥青滴落时 , 梅因斯通教授这时正在接饮料 , 刚好错过沥青的滴落 。

值得一提的是 , 沥青滴落实验在滴落七次之后 , 实验室就被安装上了空调 , 房间的平均温度变得更低了 , 这意味着沥青的流动变得更加缓慢 , 等待将会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 。
为了更好地记录沥青滴落的过程 , 实验室在2000年购置了一台摄像机来捕捉即将到来的第八次沥青滴落 。
结果让人很意外的是 , 摄像机居然在关键时刻出了问题 , 第八次滴落并没有被摄像机记录下来 。

史上最无聊的沥青滴漏实验
年事已高的梅因斯通教授开始走向和帕内尔教授一样的道路 , 就在2013年8月时 , 梅因斯通教授去世了 , 他追溯的过程比帕内尔教授长的多 。
也许是造化弄人 , 即便是他也没能亲眼见证这种历史时刻 。
而在8个月后 , 2014年时沥青低落装置掉下了第9滴沥青 。
这次滴落其实还有点意外 , 因为实验装置的看护人员看见了即将盛满的烧杯 , 因此想要换一个新的 。

结果就在更换装置的时候不小心碰撞到了滴落装置的支架 , 第九滴沥青很意外地在这次人为事故中滴落 。
关于整个沥青滴落实验的记录基本就到这儿 , 人们对它的兴趣也在逐渐降低 , 因为实验装置并不只有一个 , 而且数据结果在后来得到了展示 。

沥青滴漏实验
沥青实验的结局当年就在昆士兰大学开展沥青滴落实验后的不久 , 1944年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三一学院也在进行自己的沥青滴落实验 , 而且实验的整个过程非常相似 。
该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 , 而是为了研究和证明沥青的高粘度 。
也许是由专门的科学团队在一直支持这项实验的进行 , 整个实验进展很顺利 , 并且没有什么丢失的数据 。

在2013年4月 , 距离都柏林沥青滴落实验上一次的滴落已经过去了十年 , 学院的物理学家注意到装置中水滴样的沥青已经快要完成 。
于是他们将整个实验装置移动到一张桌子上 , 并用网络摄像机进行记录 。
到了7月11日下午5点左右 , 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记录了沥青自然滴落的过程 。

沥青粘度大约是蜂蜜的200万倍 。
根据过去的观察记录和统计数据 , 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物理学家估算出了沥青的粘度 。
自然流体状态下的沥青粘度大约是蜂蜜的200万倍 , 以水为对比大约是200亿倍 。
这次的发现也终于让整个实验宣告一段落 , 同时国际组织也宣告了昆士兰大学实验的失败 。

昆士兰大学
要说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 从科学意义上来看向人们展示了沥青流体在正常压力下的变化 , 这在压强梯度力中是一种很好的证明 , 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科学实践的精神吧 。
如果没有教授们持之以恒的科探精神 , 恐怕整个实验很难正常进行下去 。
要说实验成就的话 , 其实还是有的 。 早在沥青滴落实验“结束”之前 , 第十五届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就给沥青滴落实验颁发了一项大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