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1500岁的国保水利工程,藏在浙南群山中,灌溉良田3万亩!( 二 )



泉坑水从桥面上通过 , 进入瓯江 , 渠水从桥下穿流 , 两者互不相扰 , 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 , 使渠水畅通无阻 , 不需年年疏导 , 这一设计 , 也成为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 , 被誉为最古老的水上立交桥 。

当然 , 水利工程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 , 堰坝会被冲毁 , 也会被淤塞 , 所以自宋元至清 , 历代多次续建整修通济堰 。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 , 41岁的南宋名臣范成大 , 出任处州(今丽水市)知州 。 第二年他便主持修整通济堰 , 带领民夫垒石筑防、浚淤通塞 , 并设置水闸49处 , 历时3个月完工 。

修好通济堰后 , 他认为必须立章建制 , 在依规治堰的保障下 , 人人都自觉遵守 , 一渠之水才能融通调济 , 才能达到利民通博、济世千秋的大目标 。


于是他挥毫书写《通济堰碑》二十条 , 记言十四行 , 以告来者 。 “文意赅简 , 书逼苏黄” , 这二十条堰规沿用了数百年 。 这块其貌不扬的《通济堰碑》也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古代农田水利法规之一 , 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堰渠法规碑刻实物 。

但范成大修复的通济堰 , 还是不够坚固 , 其坝为木筱结构 , 松荫溪上游一发大水 , 水坝就被冲损 , 岁岁春节皆需进行一次大修 , 费工又费时 。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 , 当时任参知政事要职的何澹 , 他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 , 免除劳役之苦 , 提高灌溉功效 , 就奏请朝廷 , 调兵3000 , 花了三年时间 , 对大坝进行大修重建 。

重建的大坝用千株大松木作为坝基 , 松木在水中是不会腐烂的 , 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不烂水底松” 。 当时 , 人类还没发明混凝土 , 为使石坝增强整体性 , 就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 , 将炼成的铁水铸到石坝缝内 。 此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 , 使大坝牢不可摧 , 至今历经800多年溪水的冲击考验 , 仍然完好无损 。

后人又在通济堰源头的堰头村 , 在堰渠两岸种植了数十棵香樟树 , 这些香樟树苍劲挺拔 , 遮天盖地 , 绿树浓荫 , 散发出阵阵清香 。


这些数百年树龄的香樟树与三洞桥、文昌阁、拦水大坝、龙庙连成一体 , 成为一处难得的自然美景 。

古香樟群不但风景优美 , 还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 树根深扎堰堤 , 纵横交错 , 牢牢卫护着堰渠 , 为防止洪水决堤 , 起了重大的作用 。

千年通济堰所在的地方被称作堰头村 , 这是一座因古堰而生的村落 , 传承着护卫通济堰的职责 , 范成大建立堰规的核心 , 是建立管理机构 , 由堰首、监当、甲头、堰匠、堰司等组成 , 其中堰首的位置是核心中的核心 。

堰首是通济堰的总管 , 由百姓推选地方上有名望、有品行、有能力、且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任 , 任期两年 。 堰首的职责相当于指挥官 , 带领大家解决堰坝出现的问题 , 处理险情 , 组织救灾、防洪、冬季岁修、清淤、调节争水纠纷等等 。

如今 , 担负堰首职责 , 并兼任水利管理员的是58岁的诸葛长友 , 他是家族的第三代守堰人 , 主要负责通济闸的开闭闸和定期清理等工作 。

正是因为有了历代的修整 , 以及800多年前建立的一套规范管理制度 , 才使得通济堰历经1500余年 , 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 成为世界灌溉史上的奇迹之一 。

如今的通济堰是一个叫做“古堰画乡”的4A级景区 , 由“古堰”和“画乡”两部分组成 , 除了堰头村的“古堰”景区 , 还可以坐船前往数百米外 , 龙泉溪南岸的大港头村“画乡”景区 。

此处是松阴溪与龙泉溪交汇之处 , 水面宽阔 , 风景如画 。

“画乡”景区古树参天 , 绿水环绕 , 景色不差于“古堰”景区 。

码头连着鹅卵石铺就的古道 , 绿树成荫 , 漫步其间 , 犹如走进了历史的 记忆 。

依水而建的小木屋 , 形成了“画乡”的主要街道 , 既然名为“画乡” , 当然是定位了这里的文化特色 , 这里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 , 还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 , 成为艺术写生的好去处 。

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 , 实用与艺术在此交汇 , 在这么一处山水如画的地方 , 哪怕是什么也不干 , 只在香樟树下呆呆地坐上一个下午 , 估计也是美好难忘的 。
【华严寺|1500岁的国保水利工程,藏在浙南群山中,灌溉良田3万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