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中国河北有个地方,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同名146年,都叫“大囫囵”( 三 )


当时 , 运输货物的工具是骆驼和牛车 。 骆驼商队从每年秋季开始出发 , 直到冬季返回;老倌车队一般是春季出发 , 秋季返回 。 在漫漫的张库商道上 ,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老倌车在日夜不停地地行走 。 其中有皇封御赐的八大皇商“山西帮” , 有联手经营的深州、饶阳、辛集“直隶帮” , 有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京帮” , 有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涿鹿“本地帮” 。
这些商人初时统称“通事行” , 清末改称旅蒙商 。 他们从内地采购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砖茶、生烟、红糖、瓷器、铁器、蒙靴、鞍具、小百货等 , 与牧民交换回马、牛、羊、皮张、绒毛、药材等 , 与俄国人交换回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等 。 相关数据显示:在张库大道上经营的内地商户由清初的80家 , 发展到道光年间的260家、同治年间的530家 , 到了民国初年 , 仅大境门外的店铺就达1500多家(梁勇、安宁《近代张库大道上的商帮》文史精华 , 2016年) 。

大境门
03.繁华丝路期待再次焕发生机“囫囵”或“库伦”就这样连接起了一条大道的终点和起点——中国张家口与蒙古国乌兰巴托 。 让今天的人们很难想到的是 , 清末 , 随着以张家口为物流集散地的张库大道不断发展壮大 , 甚至催生了京张铁路 。
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铁路 , 它连接北京丰台区 , 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 , 全长约200公里 , 1905年9月开工修建 , 于1909年建成 。 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 , 由中国人自行设计 , 投入营运的铁路 。 这条铁路工程艰巨 。 现称为京包铁路 , 以前的京张段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 。 它的建成 , 有力地加快了张家口与北京的商品流通速度 , 让古老的丝路焕发出了现代的光芒 。



【人间四月天|中国河北有个地方,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同名146年,都叫“大囫囵”】
在这个基础上 , 1918年 , 我国第一条国有公路——张库公路也建成通车 。 从此 , 汽车队取代了骆驼队、老倌车队 。 历史的车轮承载着张家口的军事和商业意义 , 带着经营张库大道贸易的商人们的喜悦和企盼 , 开始驶向新的辉煌 。 张家口由此被誉为 “华北第二商埠” , 可以和今天的广州媲美 。
然而 , 就在这一顶峰之上 , 张库大道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风云变幻的沧桑岁月中 , 1924年外蒙古宣布独立 , 1929年国民政府与苏联断交 , 外蒙古关闭了中国的所有商号 , 张库大道被迫中断 , 繁荣近四个世纪的张库大道开始衰落 。 白银铺就的草原商道从此繁华不再 , 被遥远的骆马和近切的车轮碾压过的痕迹之上 , 生出了萋萋荒草 , 春去秋来 , 以岁岁不息的姿态 , 提醒着人们对于当年那段丝路的记忆 。

蒙古乌兰巴托车站


这之后 , 需要人们关注的历史是:1956年 , 乌兰巴托修通蒙古纵贯铁路 , 联通了北京和莫斯科 。 该铁路是一条由俄罗斯乌兰乌德经蒙古国乌兰巴托至中国乌兰察布铁路线的统称 , 为连接俄蒙中三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 。 由西伯利亚铁路的乌兰乌德站引出 , 纵贯蒙古国 , 沿线的苏赫巴托、达尔汗、乌兰巴托、赛音山达、扎门乌德等城市是蒙古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 , 并在二连浩特站(边检及换轮站)与中国内蒙古接轨 , 经集二铁路延续至集宁南站 。
蒙古纵贯铁路路线(蒙古段)于1947年至1955年间修建 , 铁路大部分位于蒙古国境内 , 其中俄罗斯及蒙古国路段为单线、宽轨 , 轨距为1520毫米 。 中国路段的集二铁路始建于1953年 , 1954年完成铺轨 , 为复线、准轨 , 轨距为1435毫米 。 是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 比北京-哈尔滨-满洲里-莫斯科的国际联运干线距离缩短1141公里 。
也可以说蒙古纵贯铁路是当年张库大道的时代变迁 , 渴望和平发展的人们期待着曾经繁华的古丝路再次焕发生机 , 而张库大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必将重新发挥它的运销作用 , 张家口作为“内陆商埠”的辉煌景象也将再现于世人面前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