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减治高血压病医案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有关研究表明,多数高血压患者存在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Ms)是高血压引发心脏损害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以心脏间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过度沉积及异常分布为特征的心脏间质重构,也是导致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心肌纤维化是心功能由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变的关键,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关系密切,二者如同时存在,将使病理进程加快 。在降压的同时,如能够控制血脂水平,则有助于预防、逆转靶器官的损
害,也就有可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等 。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痰浊等范畴,其病因为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或内伤七情,肝脾失调,均可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内蕴,郁而化热,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朱丹溪强调痰是导致眩晕的根本原因,如《丹溪心法》中有“头眩,痰夹气虚并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并说:“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逆,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 。因而强调了“以痰为主”的治疗原则 。中医辨证多属风、火、痰、虚等 。临证所见,以
痰浊中阻、痰热内扰为多 。因此,健脾化痰,祛湿降浊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 。脏腑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则是发病的关键,以阴虚阳亢为主要病机者可佐以平肝潜阳或滋阴潜阳之品眩晕既可单独发病,也可与不寐、郁证、心悸、心痛等证兼挟互见 。治疗比较困难 。现代研究证实,温胆汤可有效的降低SHR血清PⅢNPHA、LN水平,提示温胆汤有一定的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近年有关研究表明,温胆汤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消除自由基的作用 。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素,在肝细胞内具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作用;泽泻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及抑制甘油三酯在肝内的合成 。64
【临床应用】
黄氏等5温胆汤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146例临床观察 。
观察病例:278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146例,男84例,女62例;平均年龄48.2±10.7岁;单纯TC增高者14例,单纯TG增高者17例 。对照组132例,男72例,女60例;平均年龄48.6±11.3岁,单纯TC增高者12例,单纯TG增高者18例 。两组资料类似(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标准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同时空腹血清胆固醇(TC)≥5.7mmol/L、甘油三酯(TG)≥1.8mmol/者 。经临床检查,排除脑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等 。治疗方法:对照组:服用开富特(每片含卡托普利10mg,氢氯噻嗪6mg)1片每日2次;非诺贝特0.1g,每日3次 。治疗组:用温胆汤加味 。药用:半夏、枳实、竹茹各10g,陈皮12g,茯苓15g,炙甘草6g,黄芪20g,丹参、泽泻各30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浓汁450ml,早晚分服 。同时要求所有病人低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 。两组均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观察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 。显效:舒张压下降≥1.3kPa,并达到正常范围;或下降≥2.7pa,但未降至正常;同时TC下降≥20%或TG下降≥40% 。有效:舒张压下降<1.3kPa,但已达正常范围;或下降1.3~2.5kPa,但未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4kPa;同时TC下降10%~20%或TG下降20%~40%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72例,有效6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42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69.7%,两组比较(采用 Ridit分析),u=3.4351,P=0.0008 。
郑氏温胆汤治疗眩晕20例,治疗方法:基础方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 。气虚体弱身疲无力,加党参、黄芪;脾虚湿盛、脘腹胀满,加白术、砂仁伴肝阳上亢、烦躁易怒,加天麻、钩藤 。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分早晚服用 。治疗结果:2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其中4例服7剂眩晕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7剂,随访6个月无复发 。8例服15剂症状消失,观察1周,无复发,出院 。8例服15剂症状缓减,加服6剂痊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 。
【病案举例】
李某,男,62岁 。于2004年3月5日因头昏晕,见物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加重2日来院就诊 。症见:头昏晕,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欲吐,纳谷不馨,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弦,。,
滑 。追述病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常自服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维持治疗 。刻诊血压:150/90mmHg 。中医证属:痰火上扰,治则:平肝潜阳,祛风化痰,调理脾胃气机升降 。处方:温胆汤加味,药用:法半夏12g,茯苓15g,枳实10g,陈皮10g,竹茹10g,生甘草3g,天麻15g,钩藤12g,僵蚕10g,白术10g,薏苡仁25g,川芎12g,藕节15g,石菖蒲6g,7剂 。3月12复诊述,头晕明显改善,耳鸣亦减轻,恶心欲吐已止 。但纳谷仍不馨,舌淡苔薄白腻,脉小弦滑,血压140/80mmHg 。综上分析,痰热已有清化趋势,原方出入:原方去藕节、石菖蒲,加泽泻6g,焦山楂0g,焦六曲10g,再进7剂 。于3月19日三诊述,头晕耳鸣已止,但有时头昏,纳谷较馨,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弦 。原方7剂巩固,后随访症状完全消失68
【温胆汤加减治高血压病医案】按:温胆汤,常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等的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现将其变通应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良好 。西药治疗,效果确切,但毒不良反应较多,且需长期服用,而中医药从整体入手,具有独到之处 。中医学认为应属眩晕、脂膏、浊阻、等范畴 。其发病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有关 。情志不遂,肝木乘土,则升降失司,清浊难分;胆气郁遏,则精汁不畅,脂浊难化,痰浊内生;脾失健运,精微不能传输,痰湿内盛,瘀脂阻碍气机,代谢紊乱 。故祛痰、降浊是其重要治法之一 。温胆汤加入丹参、黄芪、泽泻,降浊祛痰、益气活血,从而标本兼治 。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在获得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外,同时对TG、TC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毒不良反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