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贞生殖”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类可能有这种能力吗?( 二 )


而且从科莫多巨蜥孤雌繁殖的机制看 , 人类也很难进行孤雌繁殖 , 这是因为女性的染色体是XX , 即使卵细胞分裂充足 , 它也不会出现Y的染色体 。 而男人虽然有XY染色体 , 但是男人不能自己繁殖 , 所以 , 人类进行孤雌繁殖的几率几乎为零 。

假如人类出现了孤雌繁殖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类如果出现了孤雌繁殖就代表着女人不需要男人就能够自己生宝宝 , 从表面上看是种进步 , 但其实孤雌繁殖对人类只有坏处 , 没有好处 。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第一:人类是互相协作的 。 人类不是野生动物 , 野生动物尤其是独居的 , 它们自己活得很好 , 自给自足 , 但是人类不同 , 因为人类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 , 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 , 因此男人和女人组建家庭并不是仅仅为了生孩子 , 还有相互扶持、照顾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野生动物的孩子一两岁 , 甚至是几个月就可以离开母亲 , 但是人类的孩子至少要在母亲的帮助下成年 , 而且野生动物也不需要照顾长辈 , 而人类需要 , 此时就需要相互扶持 。

第二:孤雌繁殖对基因的削弱作用 。 在我们人类世界 , 尽量地在避免近亲结婚 , 同时保持着两性繁殖 , 这从本质上说是基因多样性的一种维护手段 , 而基因多样性是物种进化的“原材料” , 原材料越少 , 进化的可能性越少 , 越容易被自然选择淘汰掉 。
因此 , 孤雌繁殖后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人类的基因多样性会越来越差 , 最终走向灭亡 。

总结动物界真的存在“童贞生殖” , 尤其是进化相对低级的生物(原生生物、昆虫之类) , 但是在脊椎动物中 , 这种现象还是相对少见的 , 这是因为对于脊椎动物来说 , 两性繁殖才是生存之本 , 所以不在极端的情况下 , 是不会出现的 。
而对于人类来说 , 孤雌繁殖是很难出现的 , 因为人类的社会结构 , 幼儿对父母的需求决定了孤雌繁殖是弊大于利的 , 况且孤雌繁殖对基因多样性的减退也是非常严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