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寻子意难平,南大教授终寻到学霸儿子,儿子却拒绝见面( 四 )


他觉得 , 虽然父母老态龙钟、风烛残年 , 但自己比他们“更可怜” 。
就这样 , 尽管寻人团多次劝说 , 黄小海也没有与睽别23年的父母见面 , 不过 , 第三次与寻人团工作人员交谈时 , 他的态度已经有所缓和 , 还提起自己这些年其实回过两次南京 , 站在家门口时也曾感慨万千 , 或许 , 经过几次促膝长谈 , 黄小海得以倾吐了往日的苦恼 , 怨愤之情有所减少 。
在黄家父子这场两败俱伤的教育历程中 , 其实折射了不少当代家庭教育的弊病 , 黄林森过于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 , 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指点 , 儿子才能不犯错、少走弯路 , 因而极力要建立在儿子面前的权威感 , 甚至剥夺儿子对自己人生的尝试和掌控 , 对孩子实行“精神控制” 。
这给黄小海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 他认为 , 父亲好象对自己有一种“怨毒”之情 , 因为在自己慢慢长大、不听话之后 , 父亲感到无法再驾驭儿子 , 于是就极力打压儿子的个性、制止他的反抗 , 令二人关系最终走向了对立 。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 , 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较高认知水平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是正确的、权威的 , 拼命想向孩子提前灌输 , 甚至要左右孩子的生活 ,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同龄人有更高的起点 , 某种程度上 , 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的成长体验 , 不让孩子有试错的机会 , 而早期试错机会的丧失反而会造成孩子不擅长自己处理问题 , 长大后遇到问题和挫折不能正确面对 。
黄小海说 , 当年 , 他经常对父亲说 , 这些事我自己处理、你不用插手 , 父亲却总是置若罔闻 , 让他烦恼万分 , 感觉自己的生活边界不断被父亲侵犯 , 失去了选择的权力 , “没有人格尊严” 。

社会上 , 至今仍有一些家长一辈子都有操不完的心 , 从孩子上小学、选专业、出国、就业、谈恋爱、成家……样样都想管、想控制 。
而事实上 , 7岁儿童的脑重已达到成年人的90% , 15岁时的思考能力就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 , 具有了辩证思维能力 , 完全可以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 家长可以给一些必要的指导 , 但不能事事操控 , 否则会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者“空心化” 。
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写道:


“你的儿女 ,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 却非因你而来 ,
他们在你身旁 , 却并不属于你 。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 却不是你的想法 ,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优秀的父母其实能够提供的最高价值是“容错能力” , 也就是说 , 家长更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梯子、踏板和扶手 , 而不能代替他们向上攀爬 。
已是风烛残年的黄家父母 , 最终想明白了这一点 , 他们放下一切 , 只期待与儿子能再次相见、平等相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