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1992年,浙江村民抽干水潭,发现千年宫殿,已成为4A级旅游风景区( 二 )



一行人大着胆子 , 不一会儿便走到中央 。 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 , 他们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见的种种景象 。
他们所处的位置 , 已然非常宽阔 。 地面平坦光滑 , 环顾四周 , 一边陡峭 , 对面则是有着约45度角的倾斜 。
石室中几面石壁笔挺垂直 , 棱角分明 。 其上排列着规则有序的凿痕 , 凿线整齐划一 , 流畅有力 。 宽度均在一尺左右 , 精确度极高 , 难免让人想到不是出自人手而是机械留下的 。
水面露出的石柱此时也看得清晰 , 是伫立在大厅中央的两根鱼尾形擎天石柱 , 高约几十米 。
再回头看通往外界的石阶 , 清楚地看到是成锯齿形 , 锯齿间相隔达三米 , 从底部到洞口有四米左右 。 这样精心打磨的石阶 , 像是专门为同行打造的一般 。

四人此时的恐惧已消减不少 , 粗略打量过后 , 他们又发现壁上刻有一些痕迹清晰的岩画 , 画上的内容一时难以辨别 。 四人在石室内来回巡视一周 , 这才发现有什么不对劲 。
是的 , 宽敞空洞的石室 , 潭水抽干后 , 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 别说奇珍异宝 , 连一尾鱼都没有 。 光滑的地面向内延伸 , 纤毫毕见 。
这让几人很是奇怪 , 这么深的水潭 , 底部怎么如此干净?四人回到地面上 , 将小石潭的奇遇一说 , 顿时激发出村民们的好奇心 。 对于石室是什么 , 也众说纷纭 。
许多年老的村民信誓旦旦地说道 , 这一定是龙王的水晶宫 , 五脏俱全 , 又是藏在水里 。 水一干掉 , 鱼虾自然就逃走了 。
水中宫殿的称呼 , 就在村民中流传开来 。 既然已经发现一个石潭下有宫殿 , 那别的一定也有 。 村民们斗志昂扬 , 搬来抽水机 , 开始对相邻几个水潭抽水 。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 , 又有七个水潭在众人的目光中露出真面目 。 无一例外 , 和第一个发现的宫殿一样 , 水潭下是相似的石室 , 大小不一 , 内部结构却极为相似 。
并且石室与石室之间紧紧相通 , 在表面看却没有相连 。 其中相邻的石壁厚度仅50厘米 。 从高处看 , 这七个石潭排列的形状为勺状 , 像极了天上的“七星北斗” 。
很快 , 石岩背村出现精妙绝伦的水中宫殿的消息不胫而走 , 引发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 在政府的支持下 , 专家组立刻前往石岩背村进行考察 。
一到石岩背村 , 专家们马不停蹄地前往已经发现的石室勘察 , 一进入内部 , 纵使是见多识广的专家 , 也为眼前看到的壮观景象震撼不已 。 如此大规模 , 精妙绝伦的地下宫殿 , 几乎能比肩世界八大奇迹!

仔细考察完七个石室内部后 , 专家推测其它水潭底下也一定存在同类的甚至更为恢弘的宫殿 。
于是 , 新一轮的抽水行动开始了 , 更多的抽水泵被一一放置在附近水潭边 , 进行不眠不休地抽水 。
果然 , 一如众人的期待“水落石出” 。 凤凰山方圆0.38平方公里的范围里 , 规律地发现了大小24个石室 。
石室的面积从1000-3000平方米不等 。 构造相似 , 根据石室的大小 , 巨大的“鱼尾形”石柱数量不一 。 却有着相似的磅礴气势 , 引人入胜 。
自被发现以来 , 凤凰山石室的种种精妙之处 , 便被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 , 继而引发考古界、旅游界以及各方面的关注 。 万众瞩目下 , 这些石室被正式定名为龙游石窟 。

关于石窟难以解释的神秘龙游石窟名扬天下后 , 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慕名前来 , 无一不被石窟的瑰丽壮观所震惊 。 然而吸引他们的 , 还有环绕在石窟身上 , 被逐一置于眼前的神秘 。
对此 , 有人打趣道:入窟尽是探奇者 , 出窟全变猜谜人 。 龙游石窟的魅力之一 , 正是如此 。 通过现场的考察 , 对当地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的分析 , 可以确定三点:第一 , 龙游石窟不是自然形成的溶洞 。
浙中地区是丘陵地带 , 在千百年的地壳运动里 , 发生过造山运动 , 也产生过金华的双龙洞、冰壶洞等地下溶洞 。 但无论是从造型 , 还是从石质 , 龙游石窟都在根本上区别于已知的地下溶洞 , 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

第二 , 龙游石窟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 如果石窟的形成 , 来源于地下工程 , 现代人的思维更倾向为直线挖掘 , 成形后再加固美化 , 而不会在挖掘原型上交接、修饰 。
况且如果是现代产物 , 这样浩大的工程只会在18世纪以后形成 , 但是江浙地区的几百年的地方志上丝毫没有提及 。
第三、龙游石窟也不会是古代产物 。 中国古代的大工程屈指可数 , 每一个都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 生产力低下使得浩大繁重的工程不可能是百姓自主修建 , 只有当时的一国君主或是地方首领才有能力组织修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