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首播,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精彩生活( 二 )



韩建华从一个海拔100多米的地方来到这片高原上 , 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强烈的高原反应 , 头疼得睡不着觉 。 但他被“墓地之谜”吸引了 , 他想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化 。 把钥匙交给当地文旅局局长多杰才旦时 , 韩建华充满了不舍 。 他说考古工作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 , 是经过好多代人才能完成的一项 , 他要做好接力 , 让后人清晰地看见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
作为“80后” , 胡兴军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算是“年轻人” , 2011年3月 , 他和同事们第一次进入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调查、勘探 , 2016年开始试掘 , 2019年9月正式对这座唐代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 直到2021年12月15日所有考古工作结束 , 他一直把考古当成是一份事业在做 。 炎热天气导致的袜子干硬、蚊虫叮咬等问题 , 并没有影响他对考古的热爱 , 他每天一铲子一铲子地挖 , 时刻等待惊喜的来临 。

唐代烽燧有早晚点“平安火”制度 , 胡兴军在荒漠中一呆就是几个月 , 每天就用这种方式给家人报平安 。 荒漠无人区中信号不好 , 他和考古队员每天收工回到营地后 , 便跑到附近四五米高的土堆上寻找信号 , 与家人联系 。 皇天不负有心人 , 十年的考古发掘坚守 , 让他终于在国内首次揭开了一座唐代烽燧的全貌 , 为世人打开了一幅唐朝边塞军事和生活全方位的图景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师余腾飞
“90后”出生的余腾飞 , 目前正在参加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遗址出土纸质文书保护修复项目 , 刚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 他就赶上了“大活” 。 每天一上班 , 他便穿上白大褂进入工作室 , 浸入这些穿越千年的唐代文书中 。 文物修复过程十分复杂 , 历经十几道工序 , 整个过程要一个月左右 。

目前 , 余腾飞已经和课题组的同事段朝玮、丹妮娅等人 , 完成了近百件文书的修复 。 在处理到识读文物的状态的过程中 , 他逐渐感受到 , 越是艰难的东西 , 得到之后就会越珍惜 , 也就越享受这样子一个过程 。 他和团队成员如同在丝绸之路上走过的许多人一样 , 笃定而向往 , 坚守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马强
作为被列入“2017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姚河塬遗址的考古队队长 , 马强做事情风风火火 , 严谨认真 , 有着西北汉子自带的粗犷凌厉气场 , 让考古队的实习生们不太敢跟他说话 , 但他对考古队员们格外上心 , 经常在现场给他们答疑解惑 , 用他独到的方式 , 开启下一代考古者们的田野第一课 。

马强对待考古工作非常严格 , 一板正经的 , 从来不和人开玩笑 , 但是碰到队员做的好的地方 , 也会毫不吝啬地表达赞美 。 他是个外冷内热的人 , 在办公室专门做了一面合影墙 , 把每年来的人的照片都贴上去 , 休息的时候就会来看看 , 看有谁来过 , 谁又离开了 。 他接纳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考古人的梦想 , 带领他们探索着丝路上的历史和故事 , 让中国考古事业的火种慢慢播撒开来 。

道合志同 , 何惧山海?像伊弟利斯、郭物、韩建华、胡兴军、余腾飞、马强等人一样 , 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 , 为中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事业默默奉献的人还有很多 , 一批批像他们一样的考古年轻人 , 陆续进入考古领域 , 寻找他们的别样人生 。
《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第二集《守护者》(上、下)将于4月27日上午10点在芒果TV独播 , 讲述刘国虎、付泓、贺文希、孙刚、克孜尔工作者们、铁木尔萨那等坚守在丝路一线的守护者 , 不惧艰苦 , 执着耕耘 , 毕生守护中国优秀文化的故事 , 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