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李云庆/卓敏等合作首次在突触水平揭示疼痛共情神经环路效应( 二 )


这些结果表明 , ACC更有可能与疼痛共情的形成和诱导有关 , 而IC在疼痛共情的形成和巩固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 。 此外 , 陌生观察者小鼠ACC和IC的神经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没有明显激活 , 提示熟悉程度可能会增加IC神经元对共情训练刺激的敏感度 。
作为群体性动物 , 人类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 , 共情缺陷与过度都是不可取的 。 本研究首次在突触水平深入研究了疼痛共情的环路效应 , 并首次发现了两个调控疼痛共情的关键突触信号分子 。 该工作对于人们理解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张明明副教授 , 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耿安奇副教授、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陈琨讲师和王舰博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医师) 。 最后通讯作者是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陈涛教授 , 共同通讯作者是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李云庆教授和青岛院士港脑研究中心卓敏教授 。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2.03.030
参考文献
Allen H.N. Bobnar H.J. and Kolber B.J. (2021).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ic lateralization of the amygdala in pain. Prog Neurobiol 196 101891
Smith M.L. Asada N. and Malenka R.C. (2021). Anterior cingulate inputs to nucleus accumbens control the social transfer of pain and analgesia. Science 371 153-15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