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也能懂的Web3技术入门指南( 七 )


价值本质是一种“群体共识” , 只要足够多的人认可NFT作为“Web3时代的流通商品”的定位 , 只要特定NFT能和某种稀缺性的无形价值相关联 , 再加上NFT本身的流通性 , 热度还是会持续的 。

智能合约 , DAO 智能合约是以太坊的精髓所在 。 支持用户自行发布可执行代码 , 智能合约机制让以太坊上的应用(所谓分布式应用dapp)蓬勃生长 。
以当前互联网生态来对比智能合约 , 相同的地方是 , 所有用户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并发布到网络(移动app V.S. 智能合约);前者发到应用商店 , 后者直接部署到智能合约账户里 。
但有个很不同的地方是 , 智能合约代码是完全公开的 , 且具有相互调用的能力 。 这在当前封闭的移动互联网模式下是不能想象的 。
以太坊智能合约的这种联动模式 , 有点类似AWS的发家史 。 最早的时候 , 亚马逊了打通全公司技术能力 ,强制推行各后台技术团队以统一接口开发模块 , 并在公司范围内允许互相之间调用 , 这就是AWS云服务的雏形 。
这是典型的积木式体系构建思路 。 而以太坊更进一步 , 因为代码的公开特性 ,整个以太坊生态技术的迭代都以一种特别透明和合作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
在技术上没有可以藏着掖着的地方 ,需要了解别人怎么做就直接去看看对方的智能合约代码 。 在这种极致透明的设定下 , 一种全新的社区共创的技术文化正在欣欣向荣发展起来 。
关于智能合约有个热点值得单提出来讲讲 ,就是热门新潮概念DAO 。 DAO这个词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是源于红杉在twitter发了一个推 , 要all in DAO 。 未来是不是属于DAO的 , 下定论还有点早 , 但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是一个有趣的概念 ,虽然名字(又)有点绕 , 但其核心概念是容易理解的 。
DAO把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执行规则写进了智能合约代码 , 这个智能合约发行的代币很类似公司股票 , 不仅有经济价值 , 也有股权价值 。 所有拥有DAO合约代币的用户通过合约代码所约定的投票机制来决定一个执行结果 ,这就是所谓基于智能合约的治理 。
此外 , 智能合约账户本身也拥有着以太坊币额度 , 所以DAO智能合约完全可以看做一个有资金池和严格的投票治理制度的虚拟公司组织 。 这个组织的程序执行基于以太坊机制 , 确保没有人可以破坏既定的组织规则 。
根据以太坊的特性 ,智能合约一旦部署就不能更改 , 这意味着这个“智能合约”DAO公司的运营机制必须在部署之前完全确认 。 任何的代码疏漏都可能成为未来的问题 。
这其实不是DAO的问题 , 而是以太坊网络所有智能合约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
有趣的是 , 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次部署必须完全准确”的挑战 ,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代码都以一种特别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构筑:既然越复杂的代码越容易出错 , 那不妨就尽可能简单些 。
从现实利益出发 , 以太坊机引导了所有参与构建的开发者去遵循缔造者的思路:以最简明的方式创造新世界 。 如不遵循这样的设计思路 , 则要承担更高概率出错且无可挽回的风险 。
用人性和利益而非教条来驱动社区共同遵循一个方向 ,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种天才的构思 。

共识机制和挖矿 在了解以太坊的各种细节后 , 为什么还要聊共识机制? 因为这是以太坊的决策基础 。
在一个没有中心化管理的分布式网络里 , 要让整个网络节点达成统一的意见 , 比如决定一个新的数据区块由谁生成 , 应该怎么办?
这就是“共识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 。
在计算机科学里 , “共识”这个术语比“区块链”出现得更早 , 它泛指了在各种分布式系统里的不同参与者对单个状态达成一致 。
共识是以太坊的关键属性 ,它之所以那么关键 , 是因为这个承载着真金白银的系统 ,并没有某个人某个组织或者团队“掌控”;或者说 , 控制权分布在广泛的参与者之间 。 共识的终极目的是打造一个严格按照规则来运行且没有单一控制者的系统 。
这简直是技术的理想国 。
共识算法非常底层 ,远比智能合约的抽象概念更加底层 。 对于读者来说 , 不一定要理解其工作原理才能使用以太坊 , 正如使用互联网也不需要理解路由原理一样 。 但简单了解共识这个机制顺便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挖矿” , 一个大家听得很多的概念 。
最早区块链(比特币)的创造者发明了一种叫做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 PoW)的共识算法 , 工作量证明的一个通俗表述就是“挖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