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问世50年:佑护人类健康的中国智慧( 二 )


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获得进展后 , 团队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 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
据了解 , 在治疗红斑狼疮方面 , 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 “在昆药集团主持下 , 目前正在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 预计9月份可以揭盲 。 ”廖福龙说 , 此前试验表明 , 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 。 但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机理 ,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我们近些年一直在围绕青蒿素作用机理、抗药性问题 , 以及如何扩大青蒿素类药物的适应证等方面展开研究 。 ”廖福龙说 , “我们还针对常见于非洲地区的恶性疟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机理研究 。 ”
发展 , 无限可能
“屠老师年岁已高 , 不能时时来现场办公 , 但每月都会听我们汇报最新研究进展 , 遇到重大科研方向性问题也会到家中面对面沟通 。 ”廖福龙20世纪90年代加入屠呦呦研究团队 , 他告诉记者 , “现在和屠老师聊天 , 她最感兴趣的还是青蒿素研究 。 ”
对此 , 屠呦呦的学术秘书袁亚男有着更深的感受 。 她向记者讲了两个故事 。 一是去年6月 , 世卫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 , 得知这一消息后 , 屠呦呦先是特别高兴 , 紧接着就问 , 还有哪些国家没有消除疟疾?面对这些国家 ,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二是2020年初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屠呦呦主动给中药研究所打去电话 , 询问青蒿素、中医药在抗击疫情方面有没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 让大家主动思考研究 。
“屠老师经常强调 , 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创新的一种途径 , 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 。 ”廖福龙说 ,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 为全球疟疾防治、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 仍然是科研人员不断努力的方向 。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作用体系 , 烦琐的提取流程、复杂的作用机制、系统的作用靶点、精细的药物筛选都需要高通量的智能化设备支撑 。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杨洪军说 , 中药是天然的药物分子宝库 , 屠呦呦老师从青蒿中提取发现的青蒿素造福了全人类 , 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智能替代人工 , 可极大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 。
采访中 , 记者了解到 , 作为中国中医领域最大的研究机构 , 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 据介绍 ,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科技创新工程办公室 , 二级院所相应形成了科技创新工程办公室 , 并分学科落实各项科研任务 , 形成了“中医科学院—二级院所—学科”科技创新工程组织体系 , 并在项目实施中加强科学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 在科研成果的凝练和转化上下功夫 。
“不仅仅是青蒿素 , 医学实验中心依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围绕中药新药发现、中成药复杂作用解析 , 重点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全景化分析、靶标-网络精细化调控、多维效应体系化整合研究 。 ”杨洪军说 。
“聚焦中医药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 , 布局原创性中医药理论研究 。 ”杨洪军说 , 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在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 聚焦中医药人工智能、抗生素耐药等问题 , 研发底层技术 , 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公共平台和创新单元 。
现代中医药设备日新月异 , 研究手段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 但从青蒿素的发现应用 , 再到青蒿素的精神传承 , 国家需求始终是屠呦呦及其团队的追求 。 正如屠呦呦本人所言:“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 ,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 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 , 把论文变成药 , 让药治得了病 , 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 ”(完)(_原题:青蒿素问世50年 , 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重要贡献——佑护人类健康的中国智慧)(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崔相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