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男孩儿的其他的作品一样 , 画作的细节是一丝不苟 , 骑士的身体由各个部分组成 , 而且它的头上还有一座城市 。 但男孩儿的画 , 好像还表达出了更深层的故事 , 就比如他画的另一个作品 , 是一个名叫人类的星球 , 他说那里的资源、树木和石头等都消耗殆尽了 , 住在星球表面的劳工每天都需要利用机器生产氧气 , 提供给住在星球内部的富人 , 然后富人分配劳工食物 。
由于劳工没日没夜地工作制造氧气 , 而他们得到的食物却越来越少 。 于是 , 劳工便罢工抗议 , 乘坐宇宙飞船逃离了这个星球 , 并且最终获得了自由 。 这样看来 , 男孩所看到的不只是画面儿 , 是有剧情的电影 。 很难想象这些话是出自一个十三岁小孩之手 , 难道他的脑中真的有一个电视嘛?那么这个电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节目组决定找出真相 。
为了解开男孩的特殊能力之谜 , 节目组只好把他带到了脑电波研究中心进行测试 。 专家使用仪器 , 探测男孩在观察脑袋里电视机时的大脑活动 。 结果测试发现 , 男孩儿在看电视的时候 , 脑中的Delta波的频率竟然迅速下降 , 甚至跌到低于三 。
根据专家的说法 , Delta波的频率在3.5至2.9的时候 , 人是处于非常深沉的状态 , 是属于无意识层面的脑波 。 我们这里科普一下 , Delta脑电波是在一到四赫兹之间运行的慢速脑电波 , 它是所有脑电波中最神秘、最不为人知的一种 。
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是 , Delta脑电波往往是在深度睡眠时出现的 , 它是产生于第三到第四睡眠阶段中 , 这是睡眠恢复阶段 , 在这一阶段中 , 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 , 并且恢复能量 。 要知道 , 我们一生中将近1/3的时间都在睡觉 , 但是我们对于睡眠了解的却是少之又少 。
当Delta波增加的时候 , 我们对于物理世界的意识就会降低 , 相反的 , 人们更能接触到潜意识中的信息 , 在这个状态中的人们 , 会呈现出一种类似无意识的状态 。 所以 , 有些科学家相信这个状态是通往多元宇宙 , 通往无限智慧或者是集体潜意识的大门 。
有意思的是 , Delta脑电波也是一岁以下的婴儿的主要的脑电波的节律 。 婴儿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睡觉 , 然而和成人不一样的是 , 婴儿在清醒的时候 , Delta波也会明显的升高 。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说 , 婴儿或者是小孩儿能够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一些影像吧 。
也就是说 , 韩国男孩脑中的电视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 而这也就是他成为天才的灵感源泉 。 但其实这样的人在世界上还不止一个 。
和韩国男孩儿拥有相同特殊能力的 , 还有我们熟知的著名作家倪匡 , 他从17岁开始在香港投出的第一篇稿子开始 , 就从来没有被退过稿 , 他在写卫斯理传奇小说时 , 可以一天写一本书 , 写作速度非常惊人 。
据说倪匡有12个抽屉 , 每个抽屉里摆放着不一样的本子和巨稿 , 同一时间段可以改多份手稿 。 他的写作辅助工具就是一套参考书 , 一本儿童百科全书 , 还有一本辞海而已 。 倪匡经常想了解灵魂、人脑和脑电波等等 , 比如在小说招魂里 , 他探讨了人类与往生灵魂对话的可能性 , 故事的主题是源自倪匡与古龙、三毛的约定 , 三人之中谁先离世 , 就要尽一切的努力和还在人间的灵魂联系 。
还有他的科幻小说系列卫斯理题材也是天马行空 , 涉猎范围神秘又古怪 , 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创作出来的 。 喜欢倪匡著作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 , 看倪匡的小说有种像在看电影的感觉 。
故事的发展高潮迭起 , 起承转合 , 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 倪匡相信凡是艺术相关的东西 , 包括写作是靠天才的 , 他说靠训练可以训练出来一个数学家 , 但是绝对训练不出来一个小说家 。 爱写作的人拿起笔就会写 , 写不出来就是因为没天分 。 而写作对于他而言其实就是本能反应 , 拿起笔就可以写 , 根本就不需要用脑 。
所以呢 , 倪匡说他写作从来都不是脑力活儿 , 而是体力活儿 。 也因为如此 , 他虽然常年写作 , 但是到了70多岁 , 还是一根白头发都没有 , 这真是让人好生羡慕啊 。
像倪匡这么厉害的作者 , 有很多人都很好奇 , 倪匡的写作灵感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倪匡就曾经在访谈中透露 , 他自己有一种特别的技能 , 就是当他看小说的时候 , 那些文字会在他的脑海中显现出屏幕和画面 , 所以他一边看书 , 就好像一边在脑中制作电影画面那样 , 很有意思 。
推荐阅读
- 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人死后究竟去了哪里?
- 海胆纲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 2049年探测太阳系边际计划已启动
- 人会做梦,动物会吗?
- 新研究显示:人临终前真有最后一次“人生闪回”
- 如果把浮力与自由落体加速度放到一起来研究,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 人死前的回光返照是真的吗?短短30秒有可能回忆自己的一生吗?
- 为什么我们要勤思考?
- 人死亡之前都在想什么?首次记录“大脑活动”,类似做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