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把“绣花功夫”做到极致( 二 )


为了兼顾不同人群如残障人士、腿脚不便人士、老年人以及低年龄人群的出行需求 , 刘萍带领维修专班实施改善出行计划 , 最大程度为行人提供便利 。
如对原来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的道路 , 改造增加部分非机动车道;对原来没有设置盲道设施、无障碍设施的人行横道进行改造;对繁华路段 , 如车站、医院、商场 , 地铁周边 , 道路较宽敞的区域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施划共享单车固定停车区域 , 施划后的共享单车停车区域设有自行车logo标识 , 十分醒目 。
为了着力打造全龄友好、充满活力、品质宜人的慢行空间 , 他们进一步保障慢行路权 , 突出精细化、人性化设计 , 不断完善区域慢行交通系统 。
在紫沙路人行道 , 他们采用红黄两色仿石步砖 , 配合车行道同步维修改造使该路段平整度、美观性得到了整体提升 , 切实为市民打造舒适、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 得到附近居民的高度好评 。
这一系列工作可谓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写照 。 “城市有高楼大厦、商场超市 , 也有老旧小区、背街小巷 , 既要有外在之美 , 也应有内在之美 。 ”刘萍说道 ,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内外兼修” , 既要打好集中治理的“攻坚战” , 更要打好巩固成效的“持久战” , 让城市颜值和气质共同提升 , 更有温度和魅力 。

精细管理
推动城市治理制度创新、工艺创新
“路面状况永远是动态的 。 ”关于市政维护 , 刘萍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密集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是关键 , 重点是主要片区和主干道 。
经过多年的摸索 , 结合道路维修工作规律 , 刘萍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 建立了“网格化巡查、精细化管养”的市政设施维护模式并不断完善道路分类监管机制 。 她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巡查责任区 , 采取责任到人的巡查与管理方式 , 对市政道路、人行道及桥梁隧道等市政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巡查 , 确保巡查范围不留死角 , 对自管城市道路、市管道路、在建工地周边道路、未移交的已通车道路进行分类监管 。

近年来 , 随着武昌区城市建设不断加大 , 武昌老城区的道路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随之出现大量老路搭新路的情况 。 市政设施维修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沥青路面、人行道步砖、雨水井周边、路沿石、花坛石等部位 , 这也是市政维修的难点 。
对此 , 刘萍经常会向老专家、领导请教市政维修的新技术新手法 , 掌握沥青自动摊铺法的关键技术要素 , 把控维修质量 。 她要求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提高道路维修精致标准 , 不断创新思想 , 创新方法 , 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同时力争美观 , 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 。
2016年 , 为迎接首届武汉马拉松赛 , 刘萍带领维修团队展开了为期20多天的长江大桥桥面维修工作 。 为了不增加桥梁负荷 , 坚实并美化路面 , 最大程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 此次维修创造性地采取精表处理 , 即在沥青路面上喷洒或刮涂一层保护膜 。 这层保护膜仅厚2至3毫米 , 不会加厚路面 , 不给桥梁增加额外负担 。 喷洒结束后两小时 , 即可开放交通 , 对交通影响小 。 而且这种工艺能快速、有效封堵和弥合路面裂缝 , 稳定松散集料 , 浸润和还原已老化的沥青 , 对提高路面抗滑性 , 改善视觉美感 , 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都有助益 。
汉马开赛当天 , 途经东湖、黄鹤楼 , 还横跨武汉长江大桥的武汉马拉松获评“最美马拉松赛道”称号 , 这是对刘萍和维修专班默默付出的最好回应 。


精细布局
智慧桥隧助力城市发展
理想的城市管理 , 不仅在精细管理中催生更多细分服务 , 也能在“人脑”之外 , 找到智能化管理的“外脑” , 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
近年来 ,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 武昌城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 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 , 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
“桥梁安全问题 , 人是看不到的 , 必须用智能化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 , 所以 , 智慧城管是必由之路 。 ”刘萍称 , 智慧桥隧监测系统24小时反馈桥梁隧道温湿度信息、结构响应 , 监控系统全天实时对人行天桥、人行通道的安全使用状况以及人群集中情况进行监测 , 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轻点鼠标就可查看桥隧环境情况、功能情况 , 精确定位出现损伤的桥梁 , 第一时间安排维修人员及时修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