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9米深的海沟,中国深潜器发现科学家“最不愿看见”的东西( 二 )



人类能区分出食物和垃圾 。 海洋生物并不能 。 海洋食物链客观上把塑料微粒传递到了深海 。 一开始漂浮在海边的塑料垃圾经过太阳照射、海水腐蚀 , 变成了塑料碎片 , 浅海鱼类出于生物本能吞下海水和小鱼 , 连带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一并吞下 。 塑料微粒得以附着在鱼类、微生物及浮游生物上成为“移动污染源” 。

庞大无比的深海生物又吞下这些浅海鱼类 , 无数个食物链循环后 , 原本成百上千吨的塑料垃圾和颗粒 , 就进入了深海生物的肚腹中 。
最终 , 塑料微粒将永远定居在10909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 开始了新一轮的“污染之旅” 。

人们原以为的最后一片净土 , 原来在人类未到以先就已经污染破坏了 。 塑料毒性不可降解和消化 , 而吞食塑料碎片的鱼类有可能被毒死 。 或在海洋生物体内不断沉淀聚集 , 最终进入人类消化系统 。
无论从环境还是人类健康 , 塑料微粒都对深海环境、以及整个地球生态都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 这一悲剧性的科学发现 , 着实为全人类敲响了警钟!若再不采取强制有效的海洋环境治理 , 恐怕早晚有一天 , 人类亲自释放的塑料微粒会重新循环进入体内 。

成也塑料?败也塑料!
早知道如今塑料会把“魔爪”伸向地球最深处 , 当初人们还会骄傲塑料这一“伟大发明”吗?要知道最初塑料被发明时 , 曾因其广泛独特的功能一时轰动世界 。
1950年左右 , 由帕克斯试着把胶棉与樟脑混合 , 产生了一种可以随意弯曲的硬材料 , 这种材料后来就被加工成了塑料 。 由于其可塑性广、成本低等优点 , 塑料的使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迅速扩散 。 人们日常的购物袋、手机壳、水杯等 , 都是由塑料制作而成 。

但凡事物极必反 , 塑料在带来巨大方便的时候 , 也产生了更头疼的污染问题 。 塑料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 其本身特性还容易吸附化学污染物 , 从而产生更强的复合毒性 。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 , 摄入塑料微粒还会改变、恶化牡蛎生殖细胞以及一些鱼类的基因表达 。

塑料对海洋的污染更是触目惊心!一项来自日本全球海洋数据中心的调查显示 , 目前深海区域中33%以上的碎片是大片塑料 , 大于6千米深的深海区域 , 此项比例更是达到了52% 。
在海洋环境中 , 塑料由于密度小、浮力大和持久性强的特点 , 常常比其他类型垃圾更难被自然降解 。 目前 , 约80%的海洋固体废物是塑料垃圾 。 目前 , 全球每年大概将1亿吨塑料垃圾进行填埋 , 而另外15亿吨塑料垃圾直接向海洋倾倒 。

这些一时倾倒的塑料垃圾 , 全部会转化成只有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塑料微粒 。 毋庸置疑 , 要想清理掉洒落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量塑料微粒 , 无论在技术还是成本上 , 都无疑难如登天!
拯救海洋的出路 , 在何方?
海洋塑料的污染问题 ,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环保组织所提出 ,但直到21世纪以来国际上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
我国也一直走在海洋污染治理的前列 , 近几十年 , 出台了《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条例 , 来规范塑料垃圾处理行为 。

迄今为止 , 人类已经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的发明和财富 , 人类前进的步伐不能一边呼吁环境保护 , 一边把大量工业垃圾倾倒海洋 。 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以剥夺挤压其他生物种类的生存空间为代价 。

除了国家的努力 , 塑料污染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 日常生活中少用一次性制品 , 出门自备购物袋 。 如果人人都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理念和习惯 , 一个人的效应乘以14亿 , 相信马里亚纳海沟万米下的塑料微粒 , 被彻底清除将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崔野.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展、困境与中国的参与[J
.太平洋学报.202012(02):25-29.
[2
李道季、朱礼鑫、常思远、.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5(25):33-36.
[3
张嘉戌、柳青;、张承龙.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管理立法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201903(13):110-114.
[4
陈斌.海洋塑料微粒来源分布与生态影响研究综述[J
.环境保护科学.201804(20):98-101.
【10909米深的海沟,中国深潜器发现科学家“最不愿看见”的东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