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当上市长,39岁晋升副厅级,最后为啥却选择了裸身辞官?( 二 )


任职共青团期间 , 参与组织多项活动 , 比如构建青年社会化服务体系 , 又比如发起希望工程 。

这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 , 在全省中也是名列前茅 , 他多次被评为全省“红旗团委” 。 李向群因此获得了上级的肯定与赏识 。
李向群回忆道:“这是我一生中最为开心的一段时光 , 在这期间 , 和同事们一起努力 , 克服一个接一个困难 , 取得一个接一个成果 , 一起开创新时代 , 那种成就感与使命感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 , 那段经历是弥足珍贵的 。 ”
那段经历也让李向群的仕途生涯非常顺利 , 李向群在31岁的时候便成为了正处级干部 。 年轻的他 , 已经变成娄底市委重点培养的优秀后备干部 。

抗洪救灾 , 35岁变身市长1995年 , 李向群来到新化县 , 被组织任命为县委副书记 , 分管党群和工业经济工作 。
虽然从市级单位调到县级单位 , 但实际上是上级给李向群历练的机会 。
县委副书记在基层拥有实权 , 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 , 这是考验也是机会 。
1996年 , 夏天 , 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洪水突袭新化县 , 全县处于非常危急的关头 。
李向群作为县委领导之一 , 不惧艰险 , 冲锋在前 。

在救灾一线指挥抗洪抢险工作 , 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心中 。
7月16日凌晨四点钟 , 李向群在巡堤时 , 突然发现防洪堤穿孔 , 果断下令组织疏散群众;连夜组织制作了300个木排 , 用于救助被困群众;组织工厂转移大量有毒化学物品;组织粮食供应 , 每天要为在房顶避难的群众送去2万个馒头 。
从7月16日凌晨2点冲在一线 , 开始护堤 , 到洪水淹没整个县城 , 再到最后洪水退走 , 整整七天七夜 。

李向群一直奔赴在救灾的第一线 , 每天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 , 每天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 就是救灾 。
这次抗洪结果堪称奇迹 , 经过李向群的不懈努力和正确指挥 , 新化县居然无一人伤亡 , 得到常务副省长的肯定 。
而对于李向群妻子而言 , 抗洪结束后 , 看到的是一个又瘦了8斤的李向群 , 眼中难掩泪水 。

1998年 , 李向群结束了基层的历练 , 带着优异的成绩被提拔为冷水市市长 。
但是这个时候 , 李向群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庆祝 , 因为又有一项考验摆在了李向群面前 。
98年亚洲面临金融风暴 , 全球经济低迷 , 整体呈下行趋势 , 冷江也面临经济困境 。
冷水市工业产品没有销路 , 锑、煤、铁等价格均处历史低位 , 库存严重 , 诸多公司面临倒闭 。
冷水市财政也陷入危机 , 甚至公务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

在诸多困难面前 ,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李向群显示出强大的魄力 , 决定对冷江经济进行大改造 。
李向群带领市政府开启城市基础社区建设工程 , 建设城市防洪堤 , 改造城区主要道路 , 硬化公路 , 为冷水市的发展打造坚实的交通基础 。
后又启动旧城区改造工程 , 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 打造宜居环境 。
虽然实施了一项项工程 , 制定了一项项政策 , 但是李向群仍然对许多现实状况感到无奈与无力 。
每次视察 , 破旧的学校和卫生所 , 都像一根针深深扎入李向群心中 。
他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善群众教育和医疗环境 。

建设开发区 , 39岁晋升副厅级但是这些问题的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所有的改善都需要时间 。
除了时间以外 , 这些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 也需要有一个有专业才能的领导 。
李向群深知这一点 , 所以虽然他仕途顺利 ,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 。
1998年6月 , 李向群成功获得了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
而在2001年7月到2002年7月 , 他又被公派新加坡学习一年 , 学习成绩优异 , 并获得了新加坡总统纳丹亲自颁发的管理经济学硕士学位 。

回国后 , 按照组织上安排本应负责主管经济 。
后来在市委副书记兼开发区书记的建议下 , 李向群被任命负责开发区建设工作 。
李向群果断接受了这个任命 , 担任开发区书记兼主任 , 39岁的他成为副厅级干部 。
从此开启了娄底经济建设的一段奇迹 , 为娄底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
从1992年娄底市开发区被批准成立 , 到李向群接受开发区建设工作 , 已经十年了 。
但当时仍然只是一个“四无开发区” , 仅仅只是一个名字 , 一个规划 , 一块招牌 。 没有工程 , 没有项目 , 没有资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