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荀诩理顺十桩命案,烛龙代号冷幽默,诸葛亮对弈李严( 二 )


荀诩已经发现高堂秉自杀结案有猫腻 , 以孝和的性格来看 , 他不管什么大局 , 觉得真相最重要 , 势必查到真相后将与陈恭对峙 。
高堂秉这个低阶“烛龙”被陈恭给活捉了 , 陈恭这个2.0版本的烛龙也将被荀诩给揪出来 。

风起看到孝和查案能够查到这种地步 , 陈恭无奈摇头的同时 , 也深感佩服 。
荀诩觉得“烛龙”的潜伏手段确实非常厉害 , 居然现在才被他抓获 , 这多重“马甲”掩饰得也真叫人佩服 。
高手对决的场合 , 会让人产生无法捉摸的不确定感 , 需要完全抽离多愁善感的个人情怀与牵绊 , 不能温和也不能焦躁 , 要让双方都变得纯粹事务性的冰冷和单调 。

风起是恳谈 , 还是烛龙貌似徒劳的辩解?无论谈话内容是什么 , 荀诩都不希望有旁听者 , 这是情报人员的天性吧 , 他要单独面对并且聆听烛龙亲自讲出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风起真相烛龙为自己辩护 , 抛开细节 , 他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背叛过大汉 。 虽然难以让人相信 , 但有些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 。 比如曹魏的青萍计划貌似得手了 , 其实最终受益的还是大汉 。 通过“元戎”和“蜀都”弩机图纸的被盗 , 让日渐坐大的五仙道遭到毁灭性打击 , 上万教徒不复存在 , 只剩黄预这个大祭酒逃亡投奔到郭淮处 。

风起蜀军成功铲除了邪教在汉中最后的残余势力 , 这稳定了蜀汉的社会环境 , 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 也大大削弱了曹魏间谍的生存土壤 。 同时 , 糜冲这样优秀的间军司马和高堂秉这样危险的魏谍都在执行任务中死掉了 , 这对曹魏情报工作是较大的损失 。

风起因此 , 烛龙的言辞开始引起荀诩的重视和重新审视 。
曹魏其实从来没有真正获取蜀汉先进的弩机技术 , 定军山军技司总成处那图纸 , 是事先被调包了的 。 曹魏实际到手的弩机图纸 , 是蜀汉几年前的过时型号 。
从烛龙口中听到诸葛丞相对这一切有布局 , 荀诩整个人都愣住了 , 这思想冲击类似突然遭遇到了洪水猛兽 , 让他两条腿几乎无力支撑身躯 , 连呼吸都倍感困难 。

风起为了推进“以攻为守”的治国方略 , 需要北伐 , 要对付魏谍 , 诸葛丞相从建兴四年就开始筹划了 , 除了加强司闻曹建设之外 , 还准备了一套计谋 。 思路是与其坐等曹魏发展情报内线 , 不如主动给敌人安排一个过去 。 这样既可以防范司闻曹被渗透 , 又可以通过这人向曹魏输送假情报 。

风起烛龙指出 , 由于孝和在查案方面十分执著 , 出色表现差点将整个计划给搞砸了 。
荀诩回味 , 这计划确实完美 , 只是代价好大啊 , 还牺牲了他的表妹翟悦 。
明白了所谓的大局 , 不知道荀诩是否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成为陈恭这烛龙身份深入曹魏最后的投名状?

风起十桩命案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司闻曹起初是马谡在刘璋、张鲁时期的旧班底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 马谡立功心切 , 所以听到诸葛丞相要点将抵御曹魏大将张郃时 , 马谡立下军令状 , 结果却丢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 , 马谡被斩首 。
失败原因是情报错误导致张郃的行军路线被误判 。 这情报是白帝密语传送的 , 被高堂秉调换 。

风起2、谷正之死
为了引出烛龙 , 谷正去配合白帝 , 出发前跟妻子说只要诸葛丞相回来 , 一切都会好起来 。 这里暗示诸葛丞相是大计划的操盘者 。

风起谷正与荀诩见面 , 对上暗号之后 , 两人还心存疑虑、互不相信 , 特别是魏兵追来 , 荀诩怀疑谷正的身份 , 为了自证清白 , 谷正自杀身亡 。 原著小说中 , 谷正才是白帝 , 一心效忠蜀汉 。
谷正这条情报线很可能是冯膺透漏给郭淮的 , 郭淮又告知高堂秉 。 所以 , 为了幕后人物不被怀疑 , 高堂秉入狱后 , 必须死 。
3、糜冲之死
为了调查陈恭是否叛变 , 荀诩被派了外勤 , 来到曹魏 , 差点被间军司马糜冲发现了 。
身为魏国间军司司马 , 糜冲尽职尽责 , 有勇有谋 。 比如糜冲让梁简用马蹄印的深浅来判别是军马还是民马 , 然后来到陈恭住所进行实地查验 。

风起如果不是天水郡守郭刚太重情谊、力保陈恭 , 可能糜冲就能揭穿陈恭的白帝身份了 。 糜冲从未相信过陈恭 , 一开始是作为一名武官的直觉 , 后来他感觉陈恭做事太滴水不漏了 , 这种貌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