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达达里雅布依这个古老的村落至今都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 , 吸引着无数的探险家前来探访 。
但是要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200多公里 ,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因为至今我们也没有在地图上找到任何关于村落的踪迹 。
【北京市|“死亡之海”中的神秘地,我国“最难”抵达的村落,来源迄今未知】
于是达里雅布依就成为了中国“最难”抵达的村落 , 如果想要到达这里 , 只能从于田县出发 , 顺着克里雅河的西岸向北出发 , 河流的末尾也就是达里雅布依的位置 。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行十分考验司机的技术 , 驶离于田县的荒漠公路大约90公里之后 , 就只能在大漠中行进了 。
在沿途可以看到克里雅河两岸葱郁的胡杨和红柳丛 , 这或许是沿途唯一的乐趣 , 也是唯一能够指引方向的存在 。
否则在沙漠的风沙之下 , 车辆驶过之后 , 车轱辘会迅速被掩埋 , 而且整个路途并不是一片平坦的沙地 。
而是起伏高达40-50米的沙丘 , 如果不是熟悉这条河流沿岸的路程 , 恐怕不知要在这里迷失多少次 。
而且在沙漠中行驶 , 即便是越野车的速度也很慢 。 要是这里有一只蜗牛 , 或许都能比比谁先到达里雅布依 。
整个沙漠中的路程130公里 , 但是却需要花费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
在达里雅布依的生活克里雅人一直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 在这里生活着一些羊群 , 村民们喝水只能去水井中打水 , 但是一般打上来的水有一半都是泥沙 。
- 克里雅人的房屋
于是他们就将胡杨木做成篱笆 , 用胡杨树干、红柳枝和芦苇排扎在一起 , 垒成房屋的形状之后就去河中取来淤泥糊上 。
以此来抵挡一部分风沙 , 这就是他们的“芭子房” 。
- 火种的延续
在克里雅人的眼中 , 火种就是生命 , 如果火熄灭了 , 那么沙漠就会成为一片死地 。
所以火塘中的火几乎不会熄灭 , 据了解 , 一些人户中的火种已经保留了400多年 。
克里雅人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胡杨 , 但是这里的胡杨仍旧生长得很好 。
因为他们从来不会砍伐胡杨的主干 , 为的就是让它能够永久地留存 , 延续它的生命 。
克里雅人的食物克里雅人的主食 , 是一种叫做“库麦琪”(沙饼)的面食 , 它的制作方式很简单 。
先是要在沙地里挖出一个窑炉 , 然后将面和好 , 但是一般没有加入酵母 , 然后将面团根据窑炉的大小做成饼状 , 在里面烤上半个小时左右 , 就可以吃了 。
如果是在火塘里 , 都不需要窑炉 , 因为火塘下面的沙子已经被烤得很热了 , 只需要将面饼放在干净的沙子上 , 再盖上一层沙子 , 差不多的时间也能烤熟 。
饼的大小也可以根据人数来确定 , 在克里雅人过节的时候 , 做出来的饼几乎可以和一个圆桌相当 。
现在生活逐渐改善后 , 还可以往面饼中加肉 。
达里雅布依新村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 , 于田县政府已经得知了达里雅布依的存在 , 但是后来又经过一段时期的乱象 , 导致克里雅人再次被遗忘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 石油队才重新发现了达里雅布依 , 于是才设立达里雅布依乡 。
随着河水减少 , 绿洲的范围也逐渐萎缩 , 克里雅人面临着生存的困难 。
2016年后 , 达里雅布依新村才正式修建起来 , 就位于距离于田县91公里的地方 。
如今的新村有整齐的砖瓦房 , 在这里克里雅人可以过着现代人的生活 。
到2017年 , 已经有200多户人家搬迁到新村 , 如今守在老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 。
他们依然守在这片祥和之地 , 在河滩牧羊 , 在夜间观星 , 他们仍然在这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村落的存在 , 这些游客和探险家驱车前往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
在这里点着篝火跳舞 , 原本收音机里放着的维吾尔音乐被现代流行歌曲掩盖 , 只为庆祝他们穿越沙漠的成功 , 却不曾看到克里雅人淡漠的神情 。
在克里雅人与现代文明交融的30多年时间里 , 他们仍旧保持着原本的生活状态 , 几乎没有被现代文明侵蚀 。
推荐阅读
- 独立电影人|云南丽江格拉丹五月飘雪 白雪红花别样美景
- 北京市|醉美宁蒗青龙海
- 湟源|青海这个县人口10万多,曾称“高原小北京”,风景优美值得一游
- 杭州|中国人一生必去旅游的城市是哪几个?这几个城市不得不去。
- 忻州|山西“地广人稀”的城市,面积比北京、上海大,人口不足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