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郭进拴|天山风情录( 二 )


再往里走 , 天山越来越美 ,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 , 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 , 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 , 重重叠叠的枝桠 , 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 越往里走 ,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 , 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 , 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 。 那红、黄、蓝、白、紫的野花 , 五彩缤纷 , 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 , 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 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 天山真成了一个大花园啊!




同行的新疆著名作家 , 也是我在鲁迅文学院的同学李颖超介绍说 , 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 , 超越天山雪线以上 , 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雪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 , 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 , 根部扎入岩隙间 , 汲取着雪水 , 承受着雪光 , 柔静多姿 , 洁白晶莹 。 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海拔几千公尺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 , 是我们新疆的稀世之宝——一种很难求得的妇女良药 。
我问:“‘天池之水天上来’ , 可是真的?”
颖超介绍说:“天山天池位于我们乌鲁木齐市阜康城东南约13.5千米外 , 海拔1980米 , 面积4.9平方千米 , 湖面呈半月形 , 长约3400米 , 最宽处约1500米 , 湖深数米到上百米不等 , 天池雪峰林立 , 湖水碧如翡翠 , 云杉苍翠参天 , 风景如画 , 享有‘天山明珠’之称.关于天山天池的传说有很多 , 但流传最为广泛的要数‘天池之水天上来’这句 。 在我们这一带流传的神话传说中说天池是西王母宴请西周国王周穆王的昆仑仙境——‘瑶池’ , 它是王母娘娘梳妆打扮时用的镜子‘天池之水天上来’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来的 。 实际上 , 天池是由古代冰川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高山湖泊 , 四周雪峰上消融的雪水 , 汇集于此 , 成为天池源源不断的水源 。 周围山坡上长着挺拔的云杉、白桦、杨柳 , 西岸修筑了玲珑精巧的亭台楼阁 , 平静清澈的湖水倒映着青山雪峰 , 风光旖旎 , 宛若仙境 。 由于天山天池的独特和神秘 , 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 它的圣洁令所有的游客惊叹 。 ”




“瞧!王母娘娘的洗脚盆!”颖超大声喊了一句 , 刷!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路右边的山谷 , 不错 , 一个方圆几十米 , 碧净玲珑的小圆池出现在了山谷中 , 只见池侧凌空飞挂着一道数丈高的瀑布 , 吐珠溅玉 , 美丽壮观 。 这便是人们通称的“小天池” 。 我们的专车车速慢了下来 , 20分钟后便登上了一个宽大的山洼儿 , 啊!又长又宽又清又亮的一湖碧水 , 便豁然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
我站在湖岸上 , 一抬头 , 那遥远的东南面的那座很高很高的银白色的山峰引人注目 , 它的左右又有两峰相连 , 三峰并立 , 插入云天 , 形状酷似一个巨大的笔架 。 颖超告诉我 , 它叫博格达峰(蒙古语“博格达”即灵山、圣山之意) , 海拔5445米 , 峰顶的冰川积雪常年不化 , 闪耀着皑皑银光 , 与瓦蓝碧澄的湖水互相映衬 , 构成了一幅高山平湖绰约多姿的自然风景画 。 我把自己完全溶合在了这山与水之中 , 我觉得天池别有她自己的风韵 , 湛蓝的湖水 , 真的像是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净的镜面 。 深沉、高雅、端庄、幽静 。 的确 , 天池是非常之美的 。 但 , 奇怪的是这里并不是没有游人欢乐的喧哗 , 也不是没有呼啸的树声和啁啾的鸟鸣 , 但这一切似乎都给这山和湖所吸没了 , 却使你静得连一点声音也听不见 ,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天池之美 , 那就是——静 , 正如郭沫若游天池时在诗中写的那样;




里加游览忆当年 ,
此地风光胜似前 。
歌舞水边迎贵宾 ,
云笺天上待新篇 。
一池浓墨盛砚底 ,
万木长毫挥笔端 。
更喜今晨双狍子 ,
盛宴助兴酒如泉 。
游完湖水 , 我们来到别致的餐馆小楼就餐 , 有一种叫做“饣襄 ”的圆饼 , 由于经过特殊的烤制处理 , 可以放存很长时间 。 传说唐憎取经穿越大沙漠时就是带了许多饣襄作干粮的 。 这又引起了我们的浓烈兴趣 , 每人都买了几个放进提包里 , 留作纪念 。




这时几个维族的男女青年在邻座开怀畅饮 , 忽然又站起来围着圆桌翩翩起舞 。 有的两只手同时打着响亮的“榧子”助兴 , 其他人一齐击掌打拍 , 脚下踏地有声 。 颇像古籍《通典》中描述的情景:“或踊或跃 , 乍动乍息 , 跷脚弹指 , 撼首弄目 , 情发于中 , 不能自止 。 ”受到他们的感染 , 我们也欢快地拍手应和 , 同他们欢乐蹦跳在一起 , 其中颖超的舞姿最美 。 最标准 , 引来一阵阵喝彩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