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探秘岱峪深处“老人沟”,曾是翻越秦岭的古商道,而今幽静少人知( 二 )


沿着这条路行驶两公里多 , 海拔就已经攀升了两百来米 , 到了1500米了 。 同时 , 公路也走到了头 , 再往前走 , 就是深山老林了 。

“司机”留在车上 , 我下车步行 , 沿着紫堇与棣棠盛开的小路进入了原始状态的“老人沟” 。

当时我并不知道 , 我脚下的这条小路不简单 , 它就是古代翻越秦岭 , 沟通关中与陕南的商道之一——“岱谷道” 。
和库峪里的“库谷道”、大峪里的“义谷道”、小峪里的“锡谷道”和汤峪里的“石门道”比起来 , 岱峪里的古道名气最小 , 记载最少 。 这条古道不知开通于何时 , 但从岱峪河边岩石上残留的石栈孔来看 , 至少在清代已经有这条路了 。

岱谷道大致路线为:焦岱镇街——岱峪口——华山庙(下岱峪村)——上岱峪村 , 然后分东、西两路——东路由“十八盘”过岭到辋峪上游的西采峪红门寺 , 前往柞水、安康等;西路翻山至汤峪 , 汇入汤峪石门古道 , 至柞水及安康 。
我现在就走在“岱谷道”的“东路”上 。 旁边不远处 , 还有一条分岔路沿溪而上 , 那就是“西路” 。

从“东路”而上 , 上坡、翻岭 , 再下坡 , 15公里左右就能到西采峪的红门寺 。
但我只走了0.78公里 , 可以说才刚刚开了个头 , 和我同行的几位男士就要返回了 。 这些人我不认识 , 是到这里后偶遇的自驾游客 , 他们是看了抖音后过来的 , 据说抖音上把这里夸得很美 , 然而到这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

可能因为是阴坡 , 山谷被植物笼罩得严实 , 光线比较阴暗 , 到处爬满青苔 。

溪流被灌木所覆盖 , 水量也不算大 。 这样的风景不够动人 , 他们没走多远 , 就兴味索然地要返回 。

我兴味正足 , 却也只好跟着回 。 深山老林 , 我也没胆量一个人走 。

// 老人沟最后一户人家

难以想象 , 岱峪这样一条幽深的山沟里 , 竟分布着10个村民小组 , 生活着共计1800余人 。
即使是最深处的“老人沟”里 , 也并不寂寞 。 三五成群的房屋 , 精心照料的土地 , 太阳能路灯 , 分类的垃圾箱 , 村民广场、农家乐等 , 处处透露着他们的生活与外部世界同步 。

唯独“老人沟”最深处的几户人家还是木桥、老土屋 , 他们像是一不小心落在了时代后面 。

就是在这里 , 我遇见了“老人沟”最后一户人家 。 这是一幢单层的泥墙瓦顶的土房子 , 看上去已经饱经岁月沧桑 。 比房子更沧桑的是坐在大门口的一对老夫妻 , 尤其是那位男主人 , 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 。

老人姓舒 , 原本是商州人 , 1948年 , 正好是解放前 , 年幼的他和父母逃荒 , 穿过茫茫秦岭群山 , 沿小路来到了岱峪深处 , 落脚在这条山沟里 。

他记得刚来时 , 岱峪里没有这么多房子 , 走老远才能看见一栋土房子 , 很多人连房都没有 , 只是在坡上搭起窝棚 , 烧荒垦地 , 便顽强地扎根下来了 。

他的邻居也住着老房 , 这户人家姓廖 , 是从柞水县过来的 。

老人的二十多箱蜂
当时的“老人沟”也还不叫“老人沟” , 叫“老林沟” , 后来叫转音了 , 才成了“老人沟” 。
大概岱峪里有很多人口都是这样从四处流徙而来的吧 , 而今美丽的岱峪就是他们的家乡 。
攻略:
1、自驾导航岱峪“老人沟” , 从岱峪口村进峪约17公里 , 即到老人沟公路结束的地方;岱峪里路比较窄 , 一些路基被洪水掏空了半边 , 去时尽量避开节假日 。
2、老人沟深处有东西两条沟 , 分为东、西两路 , 推荐逛我走的“东路” ,此处为荒山野岭 , 需要结伴 。
3、岱峪沿途有农家乐 , 老人沟里也有几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