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丨干细胞调节股骨头坏死前景不可估量( 二 )


该研究发现髓芯减压术联合干细胞移技术结合了减压术及干细胞两者的优点 , 与单纯减压术及其他保守治疗的术式相比 , 它可以明显延缓股骨头坏死的发展 , 降低中远期髋关节置换手术率 。
2、血管介入结合干细胞
股骨头的局部血供中断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是发生骨坏死的重要病理过程 。 通过血管介入的方式 , 可以适当改善微循环障碍 , 为骨坏死的修复以及新骨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局部微环境 。
CAI等采用血管介入方式将 MSCs 应用到旋股内侧动脉 , 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用 Harris 疼痛评分和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 , 结果发现 , 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 , 髋关节疼痛缓解明显 , 步行距离明显延长 。
MAO 等收集62 例 ONFH 患者 , 从患者髂嵴处抽取骨髓分离出MSCs , 然后在数字减影技术下将干细胞经旋股内侧动脉应用到股骨头 , 术后随访 5年 , 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对骨坏死的改善效果 , 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 能够明显延缓 ONFH 的发展 。
3、生物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
股骨头坏死区的重建一直以来是临床上的难题 , 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 , 结合干细胞来源广、易分离培养、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及扩增能力等优点 , 将干细胞在体外与生物支架材料复合培养 , 然后将复合支架应用到骨坏死区 , 对坏死区进行重建的方法已逐步应用于临床 。
MSCs 联合支架材料调节ONFH的原理是利用它可以向成骨方向分化促进骨坏死的修复重建 。 支架材料的应用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当的可降解性、一定的孔隙结构、适当的强度 , 甚至还应有良好的骨传导骨诱导功能 。 目前常见的支架材料有多孔钽棒、磷酸钙陶瓷、羟基磷灰石等 。
WANG 等在实验中将磷酸钙陶瓷支架和 MSCs 复合培养 , 观察到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 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 骨钙素水平升高 , 将该支架与干细胞复合培养后应用到体内出现了新骨形成 。
LI 等制备了一种多孔明胶/纳米羟基磷灰石/明胶微球复合支架 , 与 MSCs 复合培养后 , 应用到股骨头中 , 结果表明 , 在体外实验中 , 该支架提高了干细胞的活力 , 上调了成骨有关基因的表达 , 在体内实验中 , 复合支架促进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骨缺损区的骨形成 , 表明对股骨头坏死的修复起到了一定作用 。
4、基因转染干细胞
研究表明股骨头坏死区成骨细胞数量减少、活性下降 , 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 若能改善成骨及成血管功能 , 对于股骨头坏死区的损伤修复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 , 而基因转染 MSCs 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 目前已发现许多与成骨或成血管有关的细胞因子 , 如 VEGF、SDF?1α、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 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 FGF?2)等 。
YANG 等将表达 SDF?1α的慢病毒载体导入MSCs 调节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时发现 , SDF?1α过表达促进了MSCs的成骨分化 , 使成骨相关蛋白显著上调 , 经 Micro?CT 检查观察到股骨头坏死区的骨密度值明显升高 , 血管造影技术观察到血管生成指标CD31显著升高 。
间充质干细胞调节股骨坏死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 在未来 , 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去探寻MSCs 在调节股骨头坏死中发生作用的分子机制 , 寻找干细胞的理想来源以及解决其安全性问题 。 相信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 , MSCs 有望为 ONFH 的调节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