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本来不就是九大行星吗,为什么又改了?( 二 )





如果是黑洞的话 , 就连太阳都要被他拉着一起转 , 除非有行星质量大小的黑洞 , 这怎么可能?没错通常认为黑洞一般都是大质量恒星坍缩后形成的 , 质量至少也要达到奥本海默极限 , 大概两到三倍太阳质量 , 否则就只能成为白矮星或者中子性 , 根本成不了黑洞 。 不过根据大爆炸模型 , 黑洞除了由恒星坍缩形成外 , 在宇宙大爆炸早期极高的压强和温度下 , 还有一种动可以由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直接形成 , 它就是原初黑洞 。 由于原初黑洞是由早期的能量密度涨落形成的 , 所以它不受限于质量大小 , 理论上小到几克 , 大到几百亿倍太阳质量都可以形成 , 这么来看 , 形成一个行星质量大小的黑洞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



这里先不考虑霍金辐射的问题 , 对于一个比如说五倍地球质量的黑洞来说 , 它的直径大概只有五厘米 , 所以如果第九行星真是个原初黑洞的话 , 无论通过光学还是红外望远镜观测不到它是很正常的事 , 那我们该如何探测呢?对于通常的旋转黑洞来说 , 它的周围因为有吸盘甚至喷流的存在 , 所以会向外释放出高能射线 。 当年第一个被观测到的黑洞天鹅座X杠一就是通过观测这种高能射线的方式发现的 。



但是原初黑洞因为前身不是恒星 , 所以它可能不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旋转的克尔黑洞 , 而是不带角动量的经典黑洞 , 这意味着它的外面或许不存在吸积盘或喷流 。 对于原初黑洞这种方式肯定不行 , 不过除了吸积盘和喷流 , 我们也可以通过黑洞强大的引力来探测 , 例如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星 , 通过对这片区域中特定恒星的轨道进行分析 , 我们也可以大致定位该黑洞 。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黑洞附近有其他天体存在 , 并且这些天体是能够被直接观测到的 , 以便我们对其轨道进行计算 , 但是原初黑洞周围可不一定有什么可供参照的其他天体 , 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原初黑洞的探测也不好使 。
【太阳系本来不就是九大行星吗,为什么又改了?】


以上两种常用的探测黑洞的方式似乎对原初黑洞来说都行不通 , 至少对于太阳系内的第九行星这样的迷你黑洞来说不行 。 那怎么办呢?可以用我们之前介绍过的观测流浪黑洞的引力微透镜方法 , 引力微透镜他专门就是用来探测潜藏在宇宙深空中的大质量孤立天体 , 说不定第九行星这个原初黑洞原本就是一颗游荡在星际空间中的流浪黑洞 , 后来被太阳引力捕获才进入了太阳 。
除了引力透镜这种方式外 , 针对原初黑洞 , 天文学家还提出了另一种针对性的观测方法 。 因为原初黑洞诞生于暗物质刚刚出现的宇宙早期 , 这意味着原初黑洞或许被暗物质晕包裹着 。 在一些理论中 , 暗物质粒子的湮灭会产生伽马射线 , 所以对伽马射线的观测也是一种寻找太阳系内远处黑洞的方法 。 但是这种方法局限性很大 。 首先存不存在暗物质粒子 , 这是现在还两说 , 就算存在暗物质粒子的候选粒子有很多 , 如果他是肘子或者更轻的标量粒子 , 那么这种方式也探测不到 。



所以除了以上这些方式外 , 科学家们还提出了更粗暴的方法 , 就是直接发射探测器过去瞅瞅 , 因为第九行星即使存在 , 它距离我们也太过遥远 , 研究起来实在不方便 。 如果我们能够像突破摄星计划那样 , 像第九行星所在的大致方向发射若干的微型探测器 , 这些探测器由于非常小 , 如果以光盘方式进行推进 , 理论上很快就可以使其达到 。 更高的速度 ,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可能在更近的距离上进行探测 。
总之无论是第九行星还是原初黑洞 , 它们都是基于目前理论进行的一些猜测 , 暂时还没有实际证据来证明他们一定存在 。 从熟悉的八大行星到神秘的原初黑洞 , 太阳系中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 而对于各大行星 , 一套形象的太阳系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运动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