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大质量的地外小行星向地球撞来,用核弹爆破的方式有用吗?( 二 )


一是事前监测能力不足 。 由于地外小行星的运行速度非常快 , 本身也不发光 , 体积也不会很大 , 我们在太空中的探测器覆盖范围很窄 , 地面上的望远镜也不可能全天候、无死角地对宇宙各个方向的天体运行情况进行观测 , 因此不可能在地外天体处在很远的位置就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 , 而一旦发现了 , 只能说明距离地球已经很近 , 再采取措施也为时已晚 。



二是利用核弹拦截的难度很大 。 假如说可以通过发射核弹的方式进行拦截 , 我们目前的导弹发射速度最快也仅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 而小行星的运行速度要比这个快得多 , 因此导弹发射时机的选择、导弹速度的控制、以及拦截区域的确定都存在极大的困难 。
三是深空爆破的效果非常有限 。 由于宇宙深空的气体含量非常稀薄 , 想通过核爆产生巨大冲击波的想法很难实现 , 因此对于改变小行星运行轨迹的目标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 而且核爆产生的能量 , 对于能够在深空将小行星发生偏移或者分解这个能量的需求 , 二者之间也有一个匹配的过程 , 如果需要的能量过大 , 如何一次性或者持续性发射和同时爆破也是一个重点考虑的问题 。
四是大气层爆破的负面影响太大 。 假如考虑在大气层中利用核弹的冲击波 , 使小行星发生分解这种方案 , 小行星最终裂解的成功率虽然会很高 , 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诸多难点 , 比如更短时间内的集中爆破、陨石分解之后碎片的质量分布、碎片分散后的精准打击、反射性物质对大气层的影响等等 , 因此对付地外小行星的撞击 , 如果采取大气层内打击的话 , 对地球和人类的潜在巨大威胁会非常大 。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目前 , 针对地球存在的这种巨大小行星对地球的潜在威胁 , 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进行了多年的前期基础性研究 , 重点放在深空核弹爆破拦截之上 。 主要思路是:
首先 , 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技术 , 尽可能地对潜在影响地球的小行星及时发现、加密观测、科学采取应对措施 。
其次 , 经过精密的计算 , 在小行星到达地球一定的距离时 , 发射若干太空飞船 , 携载相应数量的核弹 , 逐步接近小行星 。



第三 , 这些核弹具有钻地功能 , 当飞船与小行星距离适宜时进行核弹发射 , 在钻入小行星内部一定深度之后爆炸 。 对于质量较大的行星 , 主要的目标是调整其运行轨迹 , 爆炸的能量将一定程度上冲抵或者施加一个切变力 , 使之发生轨迹偏移 。
第四 , 爆炸之后 , 进一步对小行星的运行轨迹进行监测 , 如果小行星碎裂 , 马上对碎裂质量就行密切跟踪 , 当有超过大气层消耗质量的临界点时 , 实施新一轮的爆破打击 。 如果大质量的小行星偏移轨道对于地球不足以安全时 , 也要再发射相应的核弹 , 持续推动其轨道偏转 。



做到这些之后 , 我们就只能静听天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