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底有多少老外在泰国要饭?( 二 )



Begpacker不是正确的英语词汇 。根据《城市词典》 , begpacker经常出没于平均收入比母国最低工资还要低的国家 , 请求当地人资助他们的旅行 。
但这不妨碍他们衣着整洁 , 用专业相机拍照 , 包里还有Macbook、最新的iPhone和蓝牙耳机 。
马太效应算是教他们悟透了 , “凡有的 , 还要加倍给他 , 叫他多余 。 ”



他们瞄准泰国各地寺庙周边的福地 , 那里信徒乐于积功德吸引良好的业力 。
有的愿意整花活 , 现场表演才艺或贩卖拥抱或艺术品;有的拿一张纸板 , 一只马克笔 , 往地上一坐就可以开张 。
要不是前面摆着告示牌 , 你可能都分不清对方是在乞讨、做瑜伽 , 还是在打坐修佛 。






英国市场研究机构YouGov发现 , 46%的泰国人对begpacker持积极态度 , 只有10%的人抱有负面印象 , 44%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的叠加状态 。
泰国民众认为 , 乞讨是被生活逼到绝境的最后手段 , 高收入的外邦人放下尊严上街乞讨 , 背后肯定有难处 。
于是捐款以示国际互助 。



2014 年10 月起 , 泰政府实施乞丐监管政策 , 社会发展和人类安全部门统计在册的4648 名乞丐中 , 近四成都是外国人 。
为什么begpacker在泰国如此泛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下 , 泰铢暴跌 , 为了发展旅游业 , 泰国通过30天免签证吸引来自发达国家的真正游客 。
简单来说 , 门槛够低 , 性价比太高 。 由于没有签证审核 , begpacker顺势涌入 , 入场券只是一张机票 。



同时 , 被泰国旅游业吸引前来的大量国际游客 , 也成为begpacker的主要财源 。
2014年 , 来自德国弗伦斯堡的“大脚乞丐”本杰明·霍尔斯特 , 被在泰国旅行的德国老乡筹钱接济5万泰铢 。
但他没有用这笔钱回国 , 而是跑去芭堤雅玩脏K祝好运 , 顺利进入泰国移民局黑名单 , 从此登不上赴泰航班 。



有钱进行国际旅行 , 但没钱到上街行乞 , 从突发事故冲击下的无奈之举 , 逐渐演变为一种常规欺诈 。
它引发信任透支 , 泰国民调很快迎来逆转 。
激进派直接将穿着街头服饰的外国人视为潜在乞丐 , 抨击泰政府不应当将纳税人的钱用在遣返begpacker回国 。
问题要从源头解决 。



正经背包客的风评也受到牵连 , 他们在获得入境许可前 , 可能被泰国移民局和海关重点调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