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 , 这样的新闻我们都不是第一次见识了 , 各位怎么还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浑身都是问号呢 。
早在4月中旬 , 新闻联播里的上海人民早就过上“物资充足的幸福生活”了 。
当时的画面里 , 超市里应有尽有 , 人们自由地选购 , 没有哄抢也没有非理性囤积 , 那也是浓浓的烟火气 。
你说这新闻骗人了吗?也没有啊 , 这不就是真实地在我们上海......的金山吗......虽然离我们大多数人远了点 , 但如果你说这是“谣言” , 那肯定是没道理的 。
再往前点也有类似的 , 比如4月初的这个新闻:
又有人说这新闻报道骗人 , 哪里骗人了?人家去的小区 , 就是供应充足 , 就是安全感满满不行吗 。 这小区也确实是在上海 , 是在上海不就完了 , 你管它在哪个区 , 管它占多大比重 , 管它能不能代表你?总不能因为你一根菜叶子都没有收到过 , 就说人家记者的报道是骗人吧?所以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 , 现在我们应该都学习和领悟了精髓:啥叫实情 , 啥叫谣言——凡是好事 , 只要一个地方有 , 那就可以等于全有 , 你说有就不叫谣言 。 凡是坏事 , 只要不是每个地方都有 , 那就可以等于没有 , 你说有就是谣言 。
我们来个“应用举例”(只是假设性举例哈):
崇明某镇某村某个菜市场复工复市了——崇明有那就可以等于全有——“上海烟火气袅袅升起”就是真的 。
浦东某个小区还在封控中一直禁足着——不是全上海每个地方这样——“上海仍在封控中并未复工复市”就是谣言 。
现在思路清楚点了嘛?
既然谁也没骗人 , 那么为啥上海有这么多人在面对这种真实存在的特大喜讯时 , 第一反应不是欢呼雀跃 , 不是喜上眉梢 , 甚至不是期盼、祝福、激动 , 反而是“你别骗我”?
其实我们都相信上海正在一点点好起来 , 都知道每一天都有回血迹象 , 都看到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和市场 , 也都听说了某某朋友已经拿着“出入证”和“购物券”实现了买菜自由......
但是 , 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门前的 , 离我们更近的 , 和我们关系更大的 , 依然还是一个个封闭着的小区、是不间断的核酸和抗原检测、是无休止和杂乱的狗血事件、是无脑的和毫无科学性的防疫手段、是一些手握一点权力就可以嚣张且烂到根的基层管理.....
说真的 , 当这些东西还在我身边时 , 我走出这个小区的大门与否 , 又有多大差别呢?我就算能出去 , 我的幸福感能有多强?
这份烟火气 , 别说现在还是遥远的、零星的 , 代表不了大多数上海人的;
就算已经是大面积的了 , 我们也会很理性地去看待 , 不能做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思想准备 , 就这样走向袅袅炊烟去享受烟火气 , 它尚未能如此轻盈躲闪 , 尚未能如此值得高歌 。
高歌 , 应该是站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侧 , 为大多数人的安全和踏实而动容 。
不是看见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被名校特招了 , 就把整个学校吹得天花乱坠 , 是看不到那些普通的孩子还在日夜兼程 , 为保留一点点体面而艰难地匍匐前行着吗 。
“没有骗人”和“骗人”之间 , 差的是屡屡失去民心、让人愤怒的“偏差式报道” 。 我们经历苦难时你没有为我陈述只字片语 , 所以当你歌颂繁华时我也不认为那与我有关 。
新闻里那一星半点的“烟火气” , 得不到大多数上海人的欢呼 , 原因正在于此 。
“感同身受”与“无法共情”之间的落差 , 就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信任丧失” 。
怎么把这个信任找补回来 , 应该才是这些所谓“报道”最应看重的事吧 。
【“上海的烟火气正在回来”到底骗没骗人】至于烟火气 , 我们不差这点 , 以后自己也能找回来 。
推荐阅读
- 上海女子发文称,吃不下四川送的折耳根,网友:吃不下扔垃圾桶
- 上海一居民跳河,大白夜晚冒雨下河捞人!
- 案例回顾:上海42岁女董事长的悲剧:花百万包养高中肄业小伙,搭上女儿的命
- 上海一女子记录离沪行程,网友看到打车费用大呼:太不容易了
- 中国10大工业城市排名:南方8座,北方2座,东北缺席
- 太解气了!上海一女子因老公出轨、嫖娼开车10小时远赴河南抓现行
- 长沙疾控发布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