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把雅鲁藏布江的水,引入到新疆解决缺水问题,具有可行性吗?( 二 )



由于工程方案很复杂 , 这里不再详细介绍了 , 只通过“三段”来简单表达一下 。 第一段是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出发 , 通过开凿山体的方式 , 将雅鲁藏布江与易贡藏布河、帕隆藏布河连接起来 , 并自流进入怒江 , 然后再在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交汇处 , 开凿山体隧道 , 使河流穿越横断山脉进入澜沧江 , 最后再开凿山体隧道 , 打通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 。 自此第一阶段完事 , 这一段工程量最大 , 施工难度和花费成本也最高 。 如果能解决这一阶段的问题 , 那么引藏入疆就成功了一大半 。

第二段是延续第一段的河流出口 , 将引水的路线从向东调整为向北 , 接通渭河和刘家峡水库 , 在刘家峡水库可以对河流进行相应的补水 , 此后沿着祁连山的边缘在往西行进 , 直达玉门关 。
第三段是从玉门关出发 , 沿着我国第一和第二地势阶梯分界线 , 通过开挖明渠方式 , 一路往西 , 最终将水流引导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 , 并可根据需要再延长到喀什、和田等地 。

上述工程的可行性如何?
上面提到的工程方案 , 线路中大多数利用的都是地势的自然高差 , 水体基本上按照重力作用实现自流 , 天然河谷以及湖泊等的加入 , 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工程量和投入成本 , 所以远期看具有可行性 。 不过 , 短期看仍有一些需要反复论证和破解的难题 。
第一个 , 就是第一段开凿山体的难度仍然很大 。 这里面既有直接穿凿山体的直接施工 , 又有部分河段需要逆流引水的问题 , 必须设置一些提水泵站 , 如何快速建设和有效后期运营 , 都需要认真考虑 。

第二 , 是后半段明渠引水的修建和维护 。 从刘家峡水电站出发 , 一直到末端塔克拉玛干沙漠 , 都需要新修建很长的引水明渠 , 必然存在着巨大的施工量、定期清淤疏浚问题 , 同时还得考虑露天水体蒸发损耗的影响 , 如果采用地下引水管廊 , 虽然可以降低蒸发量 , 但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无疑将增加好几个数量级 。
第三 , 是地质稳定性问题 。 目前青藏高原地区 , 受到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挤压的作用仍然持续而且会长期存在 , 地质活动肯定比较活跃 , 再加上开凿山体的影响 , 工程施工过程中和运行时 , 安全性和稳定性如何保障也是一个大问题 。

另外 , 这么大规模的工程 , 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局部气候条件等势必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 必须经过反复的论证 , 在此之前 , 不能轻易开工建设 。
因此 , 引藏入疆工程 ,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 开山凿地就能简单实现 , 必须从路线优化、方案设计、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影响、地质安全等多方面统筹考虑 , 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酝酿、来论证 , 不能急于一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