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地区的女孩“地位”极高,“重男轻女”是压根不存在的!( 二 )


他们做生意不给自己设定模式 , 怎么挣钱怎么来 , 不重形式重操作 , 不搞轰轰烈烈的活动 , 强调平稳扎实和有效性 。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浙江姑娘们 , 自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 手里有了钱 , 人生的自主性高 , 选择权也更大 。 不靠男人生活 , 甚至比男人还能赚钱 , 底气足 , 话语权就高 。

上海女性的精明能干 , 没人不承认 。 她们不仅在职场上混的风生水起 , 还能把家里打理的有条不紊 。
上海女性的强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 从元代起 , 上海就开展了棉纺织业 。 古话不是说“男耕女织”吗 , 纺织业的发展给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 她们甚至能够通过这份工作养活全家 。
上海早期的经济以轻工业为主 , 纱厂遍地开花 , 那时候的纺织厂女工属于高收入人群 , 经济独立自然无需委屈求全 。 国家鼓励妇女积极就业 , 上海女性进厂当工人成为时尚 , 于是 , 双职工家庭也大量涌现 。
且上海开放得很早 , 战争年代就有女子学校 , 教育资源一直很丰富 。 到现在上海成为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大都市 , 女性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 , 工作能力和挣钱能力自然不在话下 。
由于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城市 , 上海对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也不敢马虎 , 加上受教育程度高 , 经济发达 , 工作能力强 , 上海女性很快显示出她们的独立和强势 。

东北东北男人宠媳妇是全国有名的 。 东北姑娘不能叫泼辣 , 而是飒气 。 她们要是跟男人急眼了 , 是真能吼骂 。 而男人不能还嘴不能还手 , 这点和川渝比较像 。 这不是表示他们真的怕女人 , 而是他们认为和女人计较显得自己很没本事 , 很不爷们儿 。
东北早年是国家发展工业的重要地区 , 这里有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国企 。 工业的发展 , 给东北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 当时国家鼓励妇女工作 , 且男女同工同酬 , 妇女不需要指着男人生活 。 东北很多人都是在双职工家庭长大 , 从小耳闻目染父母的平等相处 , 观念也就形成了 。

且国企会带头落实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 。 当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就贯彻得相当好 。 知乎上有个答主说 , 小的时候遇到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小伙伴 , 还会在背地里瞧不起别人 , 觉得他们违背了政策 , 不听国家指挥 , 自然该受鄙视 。
这些国企里的员工绝大部分是党员 , 女性员工同时兼顾党建工作和技术工作 , 坚决维护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 。 用人民领袖发的话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 谁敢不?而那些男员工 , 无论多高级别的领导 , 婚后工资都上交给老婆来管理 。

且在上个世纪 , 国家单位都是统一给员工分房子 , 那会高层住宅还未普及 , 国企员工住的都是单位大院 , 邻里邻居全是熟人 , 家里芝麻大的事周围都知道 。 没人敢搞暧昧什么的 , 更别说出轨了 。 一点糗事人尽皆知 , 搞的人在单位抬不起头 , 到处受人指点 。
即使有那么一个胆肥的 , 不怕家里人去单位闹的 , 单位也会为了降低负面影响 , 虽不能取消你的编制 , 但可以不让你来上班 , 在家待岗 , 工资就给个低保水平 , 还得挨通报批评 。
虽然后来逐渐取消这种单位大院了 , 人们住进了商业小区 , 但因为工作的关系 , 大家关系还是很近 , 谁家出个丑事依然传得沸沸扬扬 。
有个段子叫:这世界上比东北爷们更爷们的 , 是东北娘们 。

这个男答主表示 , 也许在外人看来 , 东北女性脾气大 , 性格不好 , 还凶 , 但他作为一个东北人认为 , 东北姑娘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个正常人类该有的性格和反应 , 并不是必须要跟风温柔、忍耐、乖巧 , 这种行为是对男尊女卑的认同与维护 , 是违背人性的 。 为什么女生受委屈了就该憋在心里自己承受 , 非要去显得很懂事很乖巧呢?温柔是一个人的修养 , 但给不给出自己的修养那得看对谁!
不得不佩服这个男生的格局和认知 。
东北女性也是最不怕离婚的 , 因为她们不怕男人 , 自然不怕来自婚姻的约束和威胁 。 东北离婚率全国领先 , 正是因为东北女人“日子不舒坦就赶紧跑”的常态 。 不顺眼就干架 , 谁也别想占老娘一分便宜 。
好多外省的朋友会莫名其妙地喜欢东北人 , 觉得他们有啥说啥 , 耿直爽快自带喜感 , 东北姑娘身上那种大方不扭捏的姿态 , 像男孩一样的性格也赢得了一片喜欢 。 她们之所以能如此百无禁忌 , 正是因为她们多年来极高的社会与家庭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