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这些壁画50年后或将消失:有些风景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二 )



“敦煌 , 敦煌”
“敦煌”这个名字 , 透露着华丽和神秘的味道 。

一提到敦煌 , 脑海里总会浮现沙漠、戈壁、烈日、苍凉之景 。

大漠孤烟 , 长风古道、金戈铁马、商贾驼铃……

昔日遥远的边塞 , 如今广袤依旧 。
那里有兵戎相见的悲欢离合 , 也有和平年代的盛世繁华 。

若不是来到敦煌 , 可能很难理解闹市和大漠就在一线之间 。
看了这样的敦煌 , 方才明白 , 真正的静谧 , 根本不需要逃离都市 。
此所谓 , 小隐隐于野 , 大隐隐于市 。

敦煌这一本记载千年之久的书 , 即便再着迷于它的人 , 也只能读懂一二 。
不如做一场穿越千年的梦 , 梦回车马往来的丝绸古道 , 细读那鬼斧神工的壁画语言 。

莫高窟
莫高窟在我国佛教和历史文化 , 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
就像余秋雨写的那般:
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 ,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

窟内壁画雕像 , 围绕着佛的世界展开 。
满壁风动 , 天乐长鸣 , 花雨漫天 , 清歌妙舞 。
耳闻了它的辉煌盛大 , 目睹了它的不幸和满目疮痍 , 不由得心情变得复杂 。

鸣沙山
若不是来了鸣沙山 , 你大概想不到 , 看沙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
远眺 , 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 , 气势磅礴 , 汹涌澎湃 。
细看 , 每一座山坡上的沙浪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 , 宛如清波荡漾的涟漪 , 时而湍急 , 时而潺缓 , 跌宕有致 。

游玩鸣沙山其实有很多种方式 。
可以骑骆驼到沙丘上去玩沙 , 传说从鸣沙山上滑沙而下 , 可以听到轰隆的巨响 , 像打雷一样 。
或是坐在沙山之上静静等待天黑 , 夕阳渐渐染红了整个天空 , 俯瞰那一抹清泉 , 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

月牙泉
月牙泉被鸣沙山包绕 。
木质的阁楼间有连廊相连接 , 组成一个小院落 。
柔情的月牙泉和精致的小院落 , 给粗犷的沙漠点上一点柔美 。
这也正是 , 为什么说这里的大漠跟别处不太一样 。
水火不相融 , 但只有水能把火变得温柔 。

夜幕降临 , 月牙泉的魅力值依旧不减 。
围湖的点点灯光亮起 , 在黑夜中勾勒出它的形状 , 就像是天上的那一弯月牙坠落在这一片大漠之中 。
很难不为眼前这一幕动容 。

玉门关
敦煌 , 处处不写着故事 , 但是处处是故事 。
千百年来岁月的侵蚀 , 玉门关早已损失了当年的样貌 , 也没有了兵马喧嚣 。

一排排枯墙 , 废弃残留的方城 , 孤立在黄沙之上 。
站在炽热的砂石之上 , 用眼观景 , 用耳听风 , 油然而生一种冲击心灵的残缺美 。
遥想过去无数的将士征战沙场 , 长眠于这戈壁大漠 , 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已经过去 , 留下的只有已逝的痕迹。

雅丹魔鬼城
从玉门关再往西就是神秘的罗布泊 。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 , 一群雅丹怪石的出现显得突兀诡异 。
想当年这里是通往西域的繁忙关隘 , 现在只剩茫茫沙海在风中低吟 。

它的“魔”不是说说而已 。
首先 , 因为地上有磁石 , 所以指南针在这里就像失灵了一样 。
其次 , 这里大概是唯一一个所有前来的人都希望遇到个大风天的地方 。
因为 , 千年形成的独特景观 , 每当大风刮过时 , 尖厉的劲风就会发出恐怖的啸叫 , 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

阳关
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
地处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 , 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
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 , 除了风的怒吼 , 再听不到别的声音 。

干枯的草坨被沙土掩埋 , 若隐若现 , 细软的沙粒踩上去柔柔软软的 。
绿洲上的那排白杨引人注目 , 如同一堵绿墙 , 用尽自己的所有力气 , 守护着这片土地 。
点点生机 , 让人想象起这片土地上也曾经有过喧闹 , 也曾经发生过欢乐 。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是1987年拍摄历史片《敦煌》时仿造宋朝沙州古城建设的 。
虽然是出自现代的手笔 , 但绝对影响不了古城的古韵的情致 。

古城面积不大 , 半天时间就能仔仔细细逛个遍 。
走在其中 , 有种地域穿梭的神奇感觉 。
但值得一提的是 , 古镇里有服装道具可以租赁 , 用来拍一部自己的大片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