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从何而来?新近研究成果颠覆了以往认知( 二 )



三、最新研究解释中国古代先民的南迁之旅2019年4到5月 , 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相继发表先后刊登两篇论文 , 表示已解开汉藏语系的起源之谜 。 两篇文章都指出 , 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
“语系”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者根据各自语言的亲属关系进行的分类 , 汉藏语系(Sino-Tibetan) , 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余种之一 , 主要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彝语、壮语等语种 。 关于汉藏语系起源的探索不仅能够丰富语言学的研究 , 更能够揭示古人类的迁徙之路 。
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和国外合作者在发表于《Nature》上的文章综合运用语言学、考古学、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 , 认为汉藏语系的起源与演化与仰韶文化及马家窑遗址的发展有密切关联 , 汉语语族、藏缅语族分流时间在5900年前 。
《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的是法、德等国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 , 该文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9000年前种植粟的农业人口 , 他们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黄河流域 。
总所周知 , 距今约一万年前 , 人类进入了“农业革命”时期 ,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种植粟或稻米的农业生产模式 , 其中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便是一个活跃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粟作农业文化类型 。
特别是仰韶文化期内 , 北方地区的生产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 , 当地人口快速增长 , 部分先民迁徙到四川盆地 , 再向西进入青藏高原 , 向南进入缅甸 , 来自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西部的先民人口将农业技术和语言文化带到了当地 , 在与各自所在地的土著文化相互融合之后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逐渐演化成说着汉语、藏语、缅甸等语言的文化群体 。
数千年前的这次北方粟作农业族群南迁之路 , 恰好与六万年前的北上之路重合 , 不同的是 , 当年的北上之路是我们的祖先取代古人类的之途 , 此次南下之路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南传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之举 。

四、余论过去我们通常认为 , 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类是分别独自演化而来的 , 但新近一系列的跨学科的研究 , 提出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 , 扩散至全球的新论断 。 东亚族群自六万年前才来到中国境内 , 很快取代了本地原有的各种古人类 , 并迅速扩散到东亚全境 , 成为今日东亚的主要族群的祖先 。 在黄土高原孕育出农业文明之后 , 我们的先民们又向西南迁徙 , 继而形成了现在的汉语、藏语和缅甸语的群体 。
除向南迁徙之外 , 黄河流域西部的粟作农业族群还有向黄河流域东部扩张的表现 , 是为黄帝炎帝的传说 。 在整合北方之后 , 来自于黄河北方的粟作农业族群又与来自南方的稻作农业族群进行了长达数千年的争斗 , 最终混一而成为“华夏” 。 关于这个事情 , 说来话长 , 它将会被另作它文专门叙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