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去郑国渠旅游的人,有几个去过真正的“天下第一渠”的渠首( 二 )


小心注意点儿看 , 河道上竟然还有一个洗衣服的妇女 , 看来这水质确实不错 。


这就是“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泾河从山里刚流到平原上的样子 。
对面岸边比较平缓 , 村庄和田野一片祥和 , 没有一点渭北旱塬的干枯感 , 就只因这里的一河水 。 水 , 就是大地的血脉 。

【向导|去郑国渠旅游的人,有几个去过真正的“天下第一渠”的渠首】
我这个人比较愚钝 , 在岸边左看看右瞅瞅 , 就是找不到引水口应该是在哪个方位 , 估计岁月流逝 , 白云苍狗 , 原来的引水口早就找不到痕迹了 。
但是凭什么这里要有一个引水口的遗址碑?看碑背后的文字说明 , 破坏严重 , 我就放弃了进一步探寻的心思 。


白渠渠首遗址原路返回 , 我们继续前行到郑国渠博物馆 , 谁知道车刚行了不到十分钟 , 就又有发现 , 旁边竟然就是白渠渠首、白渠故道、三白渠渠首遗址 。
这倒是在我计划之外 , 下去的路封着 , 但是旁边还有一个停车场 。


沿着砂石路往下走 , 也就一百多米就到泾河边上 。
首先我们路过的就是白渠故道遗址 , 这个倒是很明显的能够看出来有人工开挖的痕迹 , 从泾河的河道直接另外引了一个水道 。


白渠知道的人少 , 我把词条粘贴在这里 , 大家自己看看: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 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 , 因人而名 , 故名白渠 。 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 。 它首起谷口 , 尾入栎阳 , 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 , 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汉书·沟恤志》) 。 该渠在郑国渠之南 , 两渠走向大体相同 , 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 , 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


旁边还有一个三白渠渠首遗址 。
三白渠是唐代的水利设施 , 在秦汉所发展的郑白渠基础上 , 另外又开凿了太白、中白和南白三大支流 , 世称“三白渠” , 其灌溉区域主要分布在泾阳(今泾阳县)、栎阳(今栎阳镇)、高陵(今高陵县)、云阳(今云阳镇)、三原(今三原县北)、富平(今富平县)等区域 。

有意思的是当时权贵贪婪 , 沿渠私设水磨和水碓等用水器械 , 灌溉水源被分流 , 灌溉面积不断缩小 , 特别是唐末朝廷政令不行 , 终使三白渠的灌溉工程全然毁於权贵的贪婪 , 失去其原有的作用 。

人心可测 , 但是权贵的心是不可测的 。


河边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家山水文站 , 张家山水文站系一类精度水文站、国家重要站、中央报汛站 , 据说这个水文资料对渭河防汛很重要 , 特别是每年汛期的时候 。
我对水文是门外汉 , 就是看着这里和水利博物馆里面水文监测站的设置一模一样 。


这里其实和郑国渠渠首遗址都是泾河的同一个大弯道 , 这里是在上游 , 郑国渠在下游 , 从这边向上游望 , 隐隐还能看到白渠的引水口 。



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回到正路不远就是郑国渠博物馆 , 不过大门紧闭 , 我们把车放到广场 , 只能在旁边转转了 。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题写的馆名 , 这个级别也算是不错的 , 只是看着这里平时来的人不多 。
旁边的石头上署名百岁学人陈大络题写的“郑国渠天下第一渠” , 我不知道这个人 , 但是这个“天下第一渠”倒是名副其实 , 不算夸张 。


去郑国渠风景区的人真是不少 , 来这个博物馆和渠首的人真是不多 。 两个渠首就我们几个人 , 我们几个人可真是不合时宜呀 。

回来的路上 , 看着荠麦青青 , 心里不由得赞叹先贤的伟大 ,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 毛教员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这渭北塬上有了水 , 就成了关中平原的“白菜心”了 。
“举臿为云 , 决渠为雨 , 泾水一石 , 其泥数斗 , 且溉且粪 , 长我禾黍 , 衣食京师 , 亿万之口 。 ”秦代的咸阳 , 汉唐的长安 , 这个城市的伟大 , 离不开这里的水利工程 。

从秦汉唐的水利工程 , 到现在我们一路经过泾干渠 , 作为农业文明的华夏古国 , 确实值得我们铭记先贤的伟大 。

下次去郑国渠风景区旅游的人 , 去这几个渠首看看吧 , 相信你对“这天下第一渠”有更多的认识 。
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 , 访路探幽 , 乡俗俚语 , 负暄问道 。 走向山林乡野 , 探索身边美景 , 感受民情风俗 。 欢迎关注 , 欢迎转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