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 二 )


特别是当英美将一船又一船的鸦片运往中国换做白花花的银子后 , 中国不仅失去了亿万白银 , 更是陷入了“屈辱的百年历史” 。
苏楞额在呈给皇帝的奏折里提出了两个导致白银外流的原因 , 其一是 , 外国商人贿赂洋行的工作人员 , 假借运货之名将内地的银两偷运至外国 , 大量银两出洋形成“白银外流”;其二是外国商人将银元带进内地 , 利用银元与银两的差价套利 , 使得白银流出 。
列强一手将内地的足色银两偷运出洋 , 另一手将成色不足的银元运进中国 , 双管齐下让中国的白银迅速流失 。

鉴于白银问题的重要性 , 嘉庆皇帝及时发出上谕 , 让两广总督蒋攸铦等查明洋商偷运银两出口实情 。
蒋攸铦在给皇帝回禀的奏折中 , 根据自身对行商行为和当地商情的调查 , 对苏楞额奏折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回应 。
表明在“以货易货”的中外贸易安排下 , 实施一口通商的行商等不敢以身试法 , 不可能偷运纹银出境 , 且外国运入的银元主要用于找补交易中尾数 , 且其中不存在套利空间 。

其实哪怕蒋攸铦的奏折中的情况是真实的 , 白银外流仍旧对国家有很大的危害 , 最直接的就是百姓多使用外国银元 , 极有可能改变中国的流通货币 。
何况曾有学者记录了当时广州的兑换率 , 一百块旧西班牙银元 , 相当于七十四两银锭;一百块新西班牙银元 , 相当于七十二两银锭 。
而银锭的纯度一般是94% , 旧西班牙银元的纯度只有90% , 加上西班牙银元重量不足 , 换算之下 , 标准银锭比西班牙银元多出了1.25%的银 , 可见白银外流之说并非子虚乌有 。

战争赔款 , 加速白银流失很快 , 清政府预感到长期如此 , 天朝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 , 统治者便下诏严禁鸦片贸易 , 希望挽救白银流失 , 结果引起了比他的诏书更有力的反抗 , 鸦片更是使中国南方各省的国家官吏完全腐化 。
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下 , 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 , 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中国更是被迫付给英国巨额赔款 。
中国在早期用丝绸织物和茶叶 , 从国外换来的白银迅速流出 , 鸦片流入引发的中国白银短缺 , 剧烈冲击着中国经济 , 将中国社会逼入半殖民的绝境 。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直到八国联军侵华 , 列强对中国的土地和白银进行了分割 , 例如 , 中日《马关条约》中的规定 , 清朝要赔给日本2亿两白银 , 分8次交清;《辛丑条约》中更是每个中国人要赔款1两银子 , 总计4.5亿两 , 这还是未曾算上利息的金额 。
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 , 但清末政府确实扎实地给外国列强送了不少白银赔款 。

根本原因 , 银本位改为金本位古代白银相对来说比较常见 , 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时的货币体系是银本位 , 即采用以白银为本位币的货币价格机制 。
因为将白银作为流通货币 , 所以白银能交换到多数物资 , 在日常生活中采买大件、在战争中作为主要流通资金 , 甚至在墓葬中作为珍贵陪葬 。
银本位的实行需要满足可自由铸造、销毁 , 自由兑现 , 自由输出、输入 , 但当中国开始逐渐与国外进行贸易沟通后 , 银本位的金融体系接轨国际金融后 , 出现了若干不适应 , 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实行的是金本位制 。
由于中国使用银本位制 , 所以当中国的白银价格用国际上通用的黄金来衡量时 , 中国的白银对国际市场而言相当于商品 , 跟随国际物价进行涨跌 , 这造成了中国物价与世界物价的涨落是相反的 。

在当时中国的国内物价极易受世界市场的摆布 , 经济无稳定可言 , 所以当时的政府只能禁止黄金、白银的输出入 , 如1930年5月的禁止黄金出口和1934年10月提出对白银征收出口税和平衡税 。
但这些做法也动摇了白银本位制的基础 , 国民政府只能进行币制改革 , 终于在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 , 银本位制度从此被废止 , 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当白银不再作为本位币 , 人们对其自然谈及的就少了 , 随着更便捷的纸币、电子支付逐渐风靡 , 使用白银进行交易的情况变得极少了 。
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渐渐不见 , 但作为白银并未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

化作生活点滴 , 成为必不可少的化学材料白银是绝佳的导电导热材料 , 更是标准情况下最亮的金属 , 除了被制成各种造型的首饰被人们佩戴和收藏外 , 白银更是成了现代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化学材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