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双温度模型(TTM)的框架下 , 通过模拟超快激光脉冲辐照后的Ti加热 , 研究了电子扩散引起的IED横向温度梯度的降低 。
图9表示了在表面以下z=7.5 nm处 , 施加波长为1030 nm、持续时间为400 fs、通量为0.08 J cm?2的单激光脉冲后 , 在3ps下横向x方向晶格温度的分布 。 图9中使用了如此低的通量 , 唯一的目的是显示晶格温度的振荡形状 , 在更高的通量下 , 晶格温度的振荡形状将是相似的 。
图9 z=7.5时的晶格温度分布?nm和at 3?ps.激光参数:波长1030?纳米 , 脉冲持续时间400?fs , 通量为0.08?Jcm?2.ΔTlat表示晶格温度振荡的振幅 。
图10描述了沸腾温度周围晶格温度振荡ΔTlat的振幅 , 作为通量的函数 。 在低通量条件下 , 当Tlat未达到沸点时 , 在样品表面计算振幅ΔTlat , 在给定激光通量条件下达到最大晶格温度 。
图10 晶格温度振幅ΔTlat是吸收后不同时刻入射激光注量的函数 , 表示为t 。 数据点通过虚线连接 , 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 可以观察到振幅随注量的增加而急剧衰减 。 根据Lin等人的工作 , 作为电子温度函数的电子-声子耦合因子G显示为插图 。
振荡幅度在达到峰值后随激光注量的增加而减小 。 这一趋势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 , 表明样品表面在高激光通量下变得更加光滑 。 这一趋势的起源是基于耦合因子G对电子温度的依赖性 , 如图10所示 。 这种依赖性表明 , 在高激光注量下 , 耦合因子降低 , 导致电子晶格能量转移缓慢 。 因此 , 热电子系综有更多的扩散时间 , 并在更大的受影响样品体积上释放其能量 。
图11提供了基于G在两个数量级上的变化的影响的数值视图 , 其中考虑并忽略了电子和晶格热导率 , 或者换句话说 , 电子和晶格子系统中的扩散 。
图11对于G/10和10×G , 无论有无扩散影响 , 晶格温度振幅ΔTlat都是t=10ps时入射激光注量的函数 。 数据点用虚线和虚线连接 , 以便于强调 。
在高通量范围内 , 对于10×G和G/10扩散情况 , ΔTlat的值几乎相同 。 因此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在高通量范围内 , G的重要性降至最低 。 相比之下 , 无扩散的10×G和G/10病例的ΔTlat略有不同 。 然而 , 我们在实验上观察到 , 在高通量范围内 , 表面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 这表明 , 在较高强度的飞秒光激发过程中 , εm的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4总结
在这一贡献中 , 提供了usp铣削中隆起形成的模型和相关的经验临界饱和温度Tc 。 使用层次结构模型 , 讨论了各个步骤和潜在的物理机制 。 由于强烈的热量积聚导致对流机制 , 凝固延迟被确定为沟槽生长的原因 , 沟槽作为从边缘到凸起的过渡结构 。 在我们的实验中 , 凹槽和LSFL之间的非垂直方向可能被认为是凹槽电磁起源的另一个线索 。
此外 , 还表明整个结构的形成对施加的强度很敏感 。 利用具有调制源的TTM , 讨论了电子扩散对非均匀能量沉积的涂抹 。 模拟结果表明 , 对耦合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 这再次突出了表面张力在LSFL进化正反馈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 因此假设光学性质的强烈变化是结构形成减少的原因 。
本实验的发现为usp铣削过程中激光波长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线索 , 因为SPP的激发效率以εm为尺度 , 而εm的演化又取决于激发程度 。 这推动了对更长波长下飞秒光激发过渡金属和工业相关合金εm的进一步研究 , 例如在中红外范围内 , 某些金属的等离子体活性可能较低 。
此外 , 强度相关的结构形成实验强调了LSFL作为表面降解初始成核结构的必要性 。 通过这种方式 , 可以得出结论 , 表面退化不仅仅是热原因 。 因此 , 抛光和烧蚀步骤的双重工艺策略适用于进一步提高烧蚀率 , 因为在没有LSFL的情况下 , 先前抛光步骤的余热不会触发凹凸的形成 。
来源:Fundamentals of Scanning Surface Structuring by Ultrashort Laser Pulses: From Electron Diffusion to Final Morphology Advanced Photonics Research doi.org/10.1002/adpr.202200045
【超短激光脉冲扫描表面结构的基本原理:从电子扩散到最终形貌】参考文献:B. N. Chichkov C. Momma S. Nolte F. Von Alvensleben A. Tünnermann Appl. Phys. A 1996 63 109. S. Nolte C. Momma H. Jacobs A. Tünnermann B. N. Chichkov B. Wellegehausen H. Welling JOSA B 1997 14 2716.
推荐阅读
- 信号分析之父—傅里叶,热力学研究中得出傅里叶变换,改变了世界
- 傅里叶 基于无处不在的傅里叶变换,被称为小波的数学工具允许对连续信号进行前所未有的分析和理解
- 二氧化碳 真锅淑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得从200年前傅里叶计算地球温度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