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十番音乐是什么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是一种发源于福建省福州市的汉族民间音乐 , 主要起源在台江区的茶亭街 , 从发源到现在大约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 , 更是民间少不了的一种娱乐 。本期戏曲大全了解十番音乐是什么 。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十番音乐是什么】十番音乐的简介
十番音乐又称“十欢” , 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 。清乾隆初年 , 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人繁 , 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 , 子弟场中较‘十番’ 。”其乐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 。
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 , 它的曲牌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的关系 , 体现一定的意境 , 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 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 , 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成为“文干”、“武干”二套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 , 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 。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 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 , 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 , 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 。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简介
关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由来及其演变 , 在很早前 , 福州汉族民间盛行舞龙灯 。后来 , 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 , 成为单独演奏 。演奏时 , 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五件 。
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 。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 , 便考虑加进管弦乐器 , 包括笛子、逗管、椰胡 , 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 。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 , 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 , 即双笛 。双管、双胡 。这时所用乐器已有十种 , 乐队规模基本成型 。
福州十番音乐的发祥地在茶亭 , 很显然 , 它最早形成流行于城市 , 并逐步向周边农村及福州的五区、八县 。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 。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 , 在汉族民间广泛流传近三百年 ,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 它所使用的独具特色乐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 , 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 。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 , 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 。十番音乐的乐器十分古老 , 应是乐器的活化石 。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两所着的《乐书》中便有记载 。
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 , 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 。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 , 以及家宴等汉族民俗活动中 。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 体现一定的意境 , 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
弘扬传承福州茶亭十番音乐 , 其价值己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 , 它对汉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 , 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
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 , 闽山庙外月当门 , 摈榔牙齿生烟袋 , 子弟场中较十番 。”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市汉族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 。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 , 流行于福州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