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在自己家种地 , 走出国门也要种地 。 在南苏丹 , 中国维和部队自己开辟了一块1万平方米的菜园子 , 种植了各种蔬菜 。
中国官兵随行的还有农业专家 , 他们说 , 非洲的土壤 , 抓一把都是流油的黑土 。 这么优质的土地 , 非洲人民就让它抛荒着 , 太可惜了 。
于是乎 , 中国官兵动起手来了:种菜、烹饪 。 一时之间 , 到中国营地蹭饭成为维和友军和当地官员的享受之一 。 结果种出来的蔬菜个头比国内大多了 , 瞧瞧这个超大南瓜 , 本以为是个青铜 , 没想到却是个王者 。
玉米、冬瓜、豆角、丝瓜、萝卜等等不胜枚举 , 外国友军和当地人也开始向中国军人学习种菜 。
NO.5 在南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菜
中国人不仅能在热带种菜 ,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也不放弃 。
在2014年之前 , 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我国南极科考队的“老大难”问题 。 当南极进入漫长的冬季 , 科考队员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越冬 。 碧绿的生菜、鲜嫩的黄瓜、珠圆玉润的小番茄 , 这些简直就是南极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 。
南极没菜怎么办?自己种!
这不 , 参加第31次国家南极科考任务的医生王征 , 就在南极干了种菜这件“大事儿” 。 当时在南极种菜是无土种植 , 主要靠光和热来培育 , 就连种子也是事先从上海运过来的 。
当时的蔬菜温室实验室是一个16平方米的房间 , 整个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 , 由蔬菜种植自控系统自动控制灌溉泵、温度湿度、培植灯和营养液等 。
在电脑的控制下 , LED植物生长灯能根据蔬菜生长情况自动调节照明时长;自动灌溉系统每隔一小时向水槽内注入营养液;当房间湿度低于70%时 , 加湿系统将向房间内喷洒水雾 。 为了促进蔬菜生长 , 蔬菜温室实验室里每天24小时还播放轻音乐 。
至此 , 中国科考队实现了果蔬自由 , 每月60公斤的新鲜蔬菜瓜果 , 从蔬菜温室搬上餐桌 , 中国科考站成了全南极伙食最好的地方 。 这直接馋哭隔壁俄罗斯科考队 , 一有时间 , 就来串门蹭吃蹭喝 。 毕竟在南极一菜难求 , 科考员们没有补足维生素 , 就容易患上口腔溃疡、脚气、甚至坏血病 。
NO.6 太空种菜
地球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人种菜的野心了 , 还要把菜园子种到太空上!
早在2016年时 , 航天员景海鹏就已经在天宫二号种了生菜 。 利用特殊的太空栽培技术 , 经过种子发芽、培育种种过程 , 一颗颗硕大的生菜在太空长出来了 。
更好笑的是 , 曾经嫦娥五号登上月球后带着月壤返回地球 , 咱们网友们最关心的居然也是月球能不能种菜 。
在得知月壤不能种菜后 , 网友们的失望溢于言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月球农业部专员骂骂咧咧返回登月舱:探月工程遭遇重大挫折 , 要你这个月球有何用啊?“
果然 ,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 , 能上九天 , 能下五洋 , 全球的人都无法阻拦 。
种菜的意义
“手里有粮 , 心中不慌” , 在战乱、水旱灾害频发的古代 , 耕种和屯粮 , 是生存必须 。
到了今天 , 我们对“种地”的热爱 , 不再单纯是出自生活必需 , 而是一种精神情结 。
因为耕作 , 从来不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
“两条正路 , 曰读曰耕” , 在古代 , 读书与耕种被摆到了同等的高度 , 被认为是人生于世最根本的“正道” 。
从汉朝开始 , 古代皇帝每年都会“亲耕” , 下地亲自做一番农活 , 来展现对农业的推崇和重视 。
许多世家大族留下的宅邸里 , 随处可见写着“耕读传家”“唯耕唯读”的匾额 。
手里有粮 , 心里不慌 , 这是华夏五千年刻在基因里的纯真表达 , 也是中国人的最独特的浪漫 。
万物皆可种 , 我们的目标是“绿”了全宇宙!
推荐阅读
- 世界上最危险的十大昆虫,其中有些就在我们身边
- 70%的野生动物熬不过冬天,那他们为什么还没有灭绝?
- 死得很憋屈的动物:躲过天敌追杀,却被自己杀死?好笑又心酸
- 全球仅存3只的“神兽”,我国就有一只,无法有效繁殖或走向灭绝
- 福建58岁富翁,请客用几瓶“廉价酒”,声称喝酒不为面子,被称赞
- “我让银行给对方转5万,银行却转了50万,凭什么不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