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有89万人点赞 , 事实上 , 它是修改后重发的作品 , 原稿并不成功 。
为了这期视频 , 水星去了绍兴三次 。 第一次 , 水星先去印山大墓考察 , 为了解这座帝王陵的历史做足了功课 。
第二次去 , 她带上了设备 , 拍摄了视频 。 回来之后 , 她晚上熬夜剪辑 , 但因为没有经验 , 画质也不理想 , 水星第三次去 , 换了设备 , 提前写好了文案 。
第一版视频发送之后 , 播放数据很低 。 水星就把这个视频临时下架 , 重新分析问题 , 修改文案 。 为了确保准确 , 制作视频前 , 她往往要查阅书籍、论文、多种资料 , 一段三分钟的视频 , 光查阅资料和撰写文案的时间就三天 。
“开头不够吸引人 , 我能不能更让大家身临其境一些?能不能先给观众讲个故事 , 具体的人和故事会更容易让人理解 。 ”
善于复盘帮助了水星 , 她探索出了一个讲故事的方法论 ,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带领观众身临其境的开场 。
这期视频再次发送后 , 很快冲上了抖音热榜 , 一位高赞的粉丝留言写道:快更 , 行吗?
在博物馆里讲故事
能够在学术研究者和短视频创作者的身份之间“横跳” , 在时间上必须自律 , 水星以周为单位 , 四天去图书馆学习 , 三天外出拍摄 。
评论区有人问她 , 你为什么给自己取名水星?她说:“水星虽然名字里有水 , 却是所有行星里最干燥的 , 没有一滴水的星球 。 我给自己的账号取名水星 , 也是想告诉大家我的视频里干货满满 , 没有水分 。 ”
她探秘秦工大墓、近距离观察航空母舰、讲述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秘密、还原墓主人精巧的反盗墓设计与盗墓贼的斗智斗勇 , 越来越多的人被她影响 , 走入博物馆 , 她的评论区成为人们参观后的留言板 。
水星将考古、历史、文化都变成自己镜头可以对准的对象 , 她厘清了许多考古概念和事实 , 通过抖音平台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
现在 , 她的博物馆之旅也不拘泥于考古和历史 , 2021年10月 , 她发表了关于杭州黑色博物馆的作品 。
在展馆里 , 水星体验扮演一名精神病人 , 她将展馆里展示的体验设备全部经历了一遍 。 扎满针的床、扭曲的洗手间和不断响起的电话声 , 在反复权衡后 , 水星把作品发了出来 , 她没想到获得了136万的点赞 。
在评论里 , 有一位网友的留言让她印象深刻:自己曾经因为抑郁症休学两年 , 但在治疗后和家人朋友敞开心扉 , 不仅痊愈还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
还有很多留言是感谢水星表达出了他们的感受 。
这些话语让她看到了自己作品的价值 , 给公众带去的理解和希望 。 如果说学术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 那么制作短视频 , 则让这个坐冷板凳的博士生可以和许多的人生互动 。
今年母亲节 , 水星发布了一条与节育环相关的科普视频 。 视频里 , 她讲述了节育环对女性身体的伤害 , 在历史之外 ,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进入她的视野 。 至今 , 她已经讲述了100多个选题 。
走远路 , 见微光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 , 水星受邀去陕西宝鸡拍摄一座大唐秦王陵 , 讲述这座唐末五代时期一位藩王的古墓是如何设计双重防盗机关却未能防住盗墓贼的故事 。
水星在一天内乘飞机 , 转汽车 , 连轴转好几个地方 , 参加活动、拍摄 , 再回到杭州 , 她在隔离期间写完文案 , 确保视频按时发布 。
5月21日 , 系列节目《博物馆奇遇记》在抖音发布 , 水星作为湖南省博物馆篇的邀请嘉宾 , 在节目里讲述一个马王堆汉墓“一念·辛追梦”的故事 , 150万人观看 , “我们仿佛穿越一般 , 回到西汉初期的长沙国 。 ”
对水星来说 , 忙碌是值得的 , “我需要反复校正知识的准确性、精准度 , 承担起这份责任 。 ”
这段时间来 , 水星有了一个明显感觉 , 许多博物馆开始主动地贴近公众 , 尤其是年轻人 。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短视频平台合作 。
5月中旬 , 抖音发布的2022博物馆数据报告似乎也在回应她的感受 。 截至5月 , 全国三级以上博物馆的抖音内容覆盖率超过98% 。 过去一年 , 抖音上博物馆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加70% , 播放量超过394亿次 , 相当于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观众人次的72倍 。
在早期的一则作品里 , 她表达过自己的初心 , “让历史不等于枯燥背诵 , 让博物馆不等于高冷难懂 。 ”她觉得国家设置考古学 , 教育学 , 社会学 , 不是为了让研究者都待在象牙塔里码字 , 而是要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回馈给社会 。 多一个人看了视频 , 就多了一颗种子种在了观看者的心里 。 那一期的节目名字叫做“入窄门 , 走远路 , 见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