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本征涡旋-反涡旋相互作用( 二 )


2 结果与讨论

图1携带经典涡旋偶极子的光的本征涡旋-反涡旋相互作用的理论证明 。
我们进行了精确的实验来验证理论图片 。 这需要为交互旋涡生成相位掩模 。 在实验中 , 使用Bolduc提出的技术 , 考虑使用计算机生成的全息图来编码交互旋涡的相位和振幅 。

图2 a)实验装置 。 BE:扩束器;BS:分束器;将包含交互旋涡振幅和相位信息的相位掩模加载到SLM上 。
我们展示了产生交互旋涡的实验装置 , 见图2a 。 对波长为632.8 nm的高相干He-Ne激光器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和准直 。 它沿x方向线性偏振 , 在这种情况下 , 输出激光可以被视为标量光束 。 然后用偏振无关分束器(BS)对光束进行分束 。
其中一束分裂光束通常注入反射空间光调制器(Holoeye LETO II SLM , 1920×1080 , 像素尺寸6.4μm) 。 反射光束由相位调制加载到SLM上的掩码(见图2b) 。 经过第二个分光镜和反射镜反射后的调制光场通过焦距为500 mm的透镜进行傅里叶变换 。 这些实验条件保证了产生具有嵌入涡和反涡的标量场G(x , y) 。 然后是一个仅用于选择全息图一阶衍射成分的光圈 , 光场被引导至电荷耦合器件(CCD) 。
图3a , c显示了在典型值w0=250μm的情况下 , 实验在焦平面(z=0)处产生的涡旋-反涡旋对 , 分别为x0:x0=100μm(x0<0.5w0)和x0=150μm(x0>0.5w0) 。 显示了两个涡旋的迹象 。 为了证实波前位错 , 生成的光束与平面波叠加 , 参见设置中第一个BS的分裂光束(图2a) 。 记录的干扰模式显示在面板中(第二列) 。 很明显 , 干涉条纹在奇异核处显示出一条线分成两条线的分支 , 对应于一个位错 。 位错的方向取决于电荷的迹象 , 见面板上标记的红色圆圈 。 这表明涡-反涡对生成良好 。 在z>0时 , 双涡开始同时向y轴移动 , 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吸引(图3a)和排斥(图3c) , 这取决于x0 。 吸引力最终导致碰撞和涡旋湮灭 , 从z=300 mm处测得的场非螺旋波前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图3a中的第四个面板显示了无任何位错的规则干涉条纹);而排斥力使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一直存活 , 如图3c所示 。 结果表明 , 这两种位错都是存在的 , 但它们之间的距离随着传播而逐渐增大 。 这些观察结果验证了理论预测 , 如图3b、d所示 。

图3 通过设置x0的不同值:a , b)x0=0.4w0 , 对涡旋偶极子的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实验验证;和c , d)x0=0.6w0 , 其中w0=250μm 。 (a)和(c)中的左侧面板描绘了x0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涡旋-反涡旋对的强度曲线 , 以对数刻度表示;而(a)和(c)中的其他面板描绘了不同距离处测量的干涉图:z=0、100和300 mm 。 红色圆圈标记了条纹的错位 , 表示漩涡的位置 。 (b)和(d)中的面板分别与(a)和(c)中的测量值相对应 。 所有面板共享相同的比例 。 比例尺:0.2 mm 。
图4a显示了该早期阶段光场的奇异模式 , 由其等相位分布表示 。 偶极子的等相曲线从一个奇异核开始 , 在另一个核结束 , 类似于电子空穴偶极子的场线 。 通过光束传播可以观察到耦合效应(F22变为非零) 。 在这种情况下 , 涡旋对开始相互作用 , 如穿过每个涡旋的等相位曲线(图4b中由黑星标记)所示 。 旋涡相互吸引(图4b) , 并在碰撞中湮灭(图4c) ,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图3中单个偶极子所示类似的特征 。 从非闭合到闭合等相曲线的转变 , 见图4b , c , 表明成对涡消失 。 因此 , 涡旋湮灭后的光场波前是非螺旋的 。 令人惊讶的是 , 经过一段距离的演化后 , 图4d描绘了四个相位不连续 , 对应于四个奇异核 。 这意味着从无涡旋光场到相反电荷涡旋分量的拓扑分裂 , 即固有轨道角动量霍尔效应 。 这种效应非常令人惊讶 , 因为它出现在自由空间 , 在近轴条件下 , 与光学霍尔效应相反 。

图4演示光的固有轨道-轨道相互作用 , 表现为轨道角动量霍尔效应 。 考虑了高斯光场中嵌套的两个涡旋偶极子 。 a–d)不同距离处现场的理论等相曲线:a)z=0;b) z=50 mm;c) z=170 mm;d)z=500 mm 。 e)在焦平面上实验产生的涡旋偶极子(z=0) 。 请注意 , 强度分布以对数标度表示 。 f–h)实验记录的不同距离处的干涉图:f)z=0;g) z=200 mm;h)z=500 mm 。 i–l)与(e–h)中测量值相对应的理论结果 。 面板(e–l)具有相同的比例 。 比例尺:0.5 mm 。
我们对预测的轨道霍尔效应进行了实验 。 可以生成用于实验的相位标记(见图2c) 。 图4e显示了焦平面(z=0)处产生的涡旋偶极子 , 其由两个相对于光束中心的对称涡旋对组成 。 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符合得很好 , 见图4i 。 为了证实波前位错 , 将产生的光束与平面波叠加 。 图4f-h中给出了不同距离下记录的干扰模式 。 在焦平面上 , 见图4f , 该图案显示了四个分叉 , 其方向取决于电荷的符号 。 对于偶极子碰撞后出现的非螺旋波场 , 它会产生条纹 , 分叉从中消失 。 还观察到偶极振动的这种影响 , 见图4g 。 图4h显示了测量结果 , 显示了无涡旋光场中产生的位错 。 再次观察到不同位置的四个分岔点 , 并用红色圆圈标记 , 这表明存在固有的轨道-轨道分离 。 图4j-l给出了相应的理论结果 , 与测量结果吻合良好 。 碰撞、湮灭和轨道角动量分离的现象表明了光束的固有涡旋-反涡旋相互作用 , 也可以通过跟踪涡旋偶极子沿z的演化轨迹来观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