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发现的青藏高原“地底空间”里究竟有什么?面积超3个台湾( 二 )


第一它是由水构成的;
第二它是由岩浆构成的 。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解释“水构成说” 。
众所周知 , 青藏高原的成因是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猛烈挤压隆起而形成的 。

蓝圈为两大板块撞击隆起的青藏高原
原本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是分开的 , 中间还隔着一块古海洋“特提斯海” , 约2.4亿年前 , 因板块运动印度次大陆才漂移过来和欧亚大陆狠狠撞在一起 , 生生挤出了青藏高原 。
直到今天 , 这场大陆挤压运动还在持续 , 目前喜马拉雅地区仍在以约每100年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 。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 , 印度板块撞击欧亚板块时 , 很可能在两大板块交界处的青藏高原地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洞 , 其原理就像是帐篷被用力撑起来一样 。
一部分科学家从探测反馈数据判断 , 认为此处空间的岩层里充满了水分子 , 因此在地下空间内很可能存在沿青藏高原东侧地壳弧形构造分布的地下海洋 , 因而此处地下表现出极高的导电性 。

地下海洋示意
如果按这个解释 , 那么得出的结论就非常令人震惊了 , 这表明在“阿尼玛卿山”的地底 , 存在着一个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地下空间” , 而这个空间里还有一个堪比两个渤海大小的海洋!
这个结论未免太令人匪夷所思 , 因此我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一些科学家则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此处区域的高导电性是因岩石融熔形成岩浆所导致 。
他们指出 , 观测数据显示 , 整个青藏高原岩石圈都能观测到地震横波 , 如果地下完全是地下海洋 , 那么地震横波就不会存在 , 所以这些科学家认为这个地下空间里存在的不是水 , 而是岩浆 。

地下流动的岩浆
而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的一份研究论文模拟了“岩浆解释说”的动力学过程 , 对“岩浆解释说”提供了基于数学模型计算下的辅证 , 并指出最浅的岩浆在地下20-30公里左右 , 换句话说 , 这个巨型空间离青藏高原地面最近的地方约有20多公里距离 。 (《部分熔融与青藏高原地壳加厚的关系综述》 , 1999年 , 杨晓松 , 金振民)
但需要说明的是 , 这篇论文并非完全确定此处地下空间里全是岩浆 , 它同时也承认科学界对“是否为岩浆”这一问题“看法不一” , 严格来说 , 这篇论文和“地下海洋说”一样 , 是基于数学演算下的一种理论模型推测 。
我之所以在此不厌其烦地引用这些略显枯燥的科学理论 , 正是要告诉大家 , 无论是科学界的哪种推测 , 都证明了这个“地下空间”真实存在 。 双方学者的不同点仅仅在于一个认为空间里灌满了岩浆 , 另一个则是认为空间里全是海水 。

地下空间
可惜的是 ,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 , 海内外有关这个“地底空间”的研究就基本上没了后续 , 后来更加深入的研究少之又少 , 令人倍感遗憾 。
因此有关此处“地下空间”的“岩浆说”也好 , “海洋说”也罢 , 它里面装的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 除非人类能找到进入它的天然入口 , 或者硬生生钻探到地下20公里的深度亲眼看看 , 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
第二、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究竟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在谈这个问题前 , 我们首先应弄清一个问题 , 无论岩浆还是海水 , 它们都是流体 , 既是流体 , 就得遵从物理原则——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它们不可能塞满整个空洞 。
所以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多半有海水或岩浆淹不到的地方 , 而这些地方 , 正是这个地下空间内的“陆地” 。
毫无疑问 , 这些“陆地”便是将来适宜人类活动之处 。
在这个前提下 , 此处“地下空间”才真正拥有了无以伦比的巨大价值 。

《流浪地球》地下城市
最大的价值 , 毫无疑问是我们额外新增了一部分地下领土 , 此问题前文已谈过 , 此处不赘述 。
第二个价值点 , 在于它的经济价值 , 在这个“地下空间”内很可能蕴藏有储量丰富、种类繁多的矿藏 。
地球的结构如下图:
第一层是平均厚度约17公里的地壳 , 地壳下面是地幔 , 第三层是地核 。

地球内部结构图
1909年南斯拉夫地质学家莫霍洛维奇通过地震波的研究 , 发现在地壳和地幔之间 , 还有一个仅几公里厚度的中间层 , 科学界便以莫霍洛维奇名字将其定名为“莫霍界面” 。
“莫霍界面”虽然很薄 , 但其作用却极其重要 , 可以说地球内部大部分活动都与它紧密相关 , 尤其是地球表面大多数矿藏的形成 , 都与它的活动密不可分 。

推荐阅读